到了一定年龄,孩子要学会独立。学龄前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学习独立的能力,在父母的配合下,孩子在成长中也能逐渐独立。
孩子们到了四五岁以后,不管他们从事复杂活动的能力、知识积累和语言发展如何,他们都为学校教育做好了准备。但是,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仍然是孩子独立生活的第一步,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1。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学龄前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几乎一生都需要大人的照顾。小学生的生活和学龄前儿童的生活大不相同。首先,小学的生活内容和幼儿园不一样。小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课间休息时间很短,由孩子自己控制。其次,在小学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和幼儿园里阿姨和孩子的关系不一样。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而不是照顾他们的生活。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改变,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孩子的学前阶段提前做好准备,让孩子适应学校的生活环境。注意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家长选菜、摆桌子、上菜、扫地、擦桌子、整理绘本等。,从而逐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否则他们会一直张着嘴,衣服绷着。一旦生活条件发生变化,孩子就无法尽快适应。还要培养幼儿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也就是生活要有规律和紧迫感。
2。提高孩子控制和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学龄前的孩子主要是玩游戏,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与学习游戏不同,游戏是儿童自愿参加的有趣的娱乐活动。学习是学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系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努力。孩子们不仅要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他们有时必须学习的东西,尽管他们不感兴趣。也就是说,学习是必修的。
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孩子必须有控制和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然而,学龄前儿童缺乏这种能力。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和支配。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无法系统思考,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家长的任务是鼓励幼儿在上学前具备控制和调整自己行动的初步能力,让孩子上学后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父母和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通过玩游戏等方面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使孩子的行为自觉、持久、自控。
自觉就是能够清楚地看到行动的目的,并积极地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努力。孩子们的活动通常是即兴的,没有明确的目的。所以很难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一直贯彻下去。为了提高孩子的自觉性,父母应该在孩子从事各种活动时启发和诱导孩子设定明确的目标,并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去实现,比如要求自己画点什么,做点什么,或者在一个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这时候家长要支持、引导、鼓励孩子完成自己的计划。
坚持是坚持到底的意志,是克服困难的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所以,有必要让孩子明白,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努力思考,想出有效的方法,完成预定的计划。他们不应该半途而废。为了让孩子克服困难,应该要求他们完成困难的任务,因为太容易的事情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完成一件事情,不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但是不要给孩子太难的任务,太难的事情会让孩子失去信心。总之,当孩子真的遇到困难时,大人要给他指导,帮助他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尽量帮助孩子避免无休止的失败。因为胜利的喜悦最能激励孩子提高坚持。
自制力是孩子排除外界干扰,掌握自己的意愿和情绪,控制自己行动的能力。是孩子支持自己努力达到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排除干扰,掌握自己意愿和感受的过程。有些家长不知道培养这些心理素质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和劳动的重大意义。他们经常在孩子画画的时候递给孩子一块糖,或者在孩子看绘本的时候问孩子如何防寒保暖。这样做会在不经意间分散孩子的学习注意力,对提高孩子的自控力非常有害。我们要注意在培养孩子毅力的同时,随时帮助孩子加强自制力。
3。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
孩子看到大一点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了一个值得向往和羡慕的形象。孩子们也希望有一天能背着书包上学。如何引导孩子快速成长,需要庄重的父母告诉孩子学校和幼儿园的区别。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学生可以在这里系统地学习很多科学文化知识。使孩子能够掌握一些在幼儿园不可能学到的技能和技术,从而使孩子对学校产生向往。这种向往是建立在强烈的学习兴趣上的,所以是有益的。
家长也要给孩子介绍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带领孩子参观小学,让他们体验小学宽敞的校舍,上课时学生良好的课堂秩序,小学生大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在写作和计算方面的技巧,这些都会让他们感到钦佩和羡慕,他们渴望自己也成为一名小学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