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平衡膳食模式是最大程度上保障人体营养需要和健康的基础,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建议平均每天至少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体重是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吃和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坚持天天运动、维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重。体重过低和过高均易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蔬菜、水果、奶类和大豆及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果是膳食的有益补充。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奶类和大豆类富含钙、优质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和瘦肉可提供人体所需要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等,有些也含有较高的脂肪和胆固醇。动物性食物优选鱼和禽类,鱼和禽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鱼类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类各种营养成分齐全;吃畜肉应选择瘦肉,瘦肉脂肪含量较低。
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我国多数居民目前食盐、烹调油和脂肪摄入过多,这是高血压、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应当培养清淡饮食习惯,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每天烹调油25~30克。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发生的风险,推荐每天摄入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约25克以下。
世界各国都会发布由政府和科学团体制定的膳食指南。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科学的原则和人体的营养需要,结合当地食物生产供应情况及人群生活实践,专门针对食物选择和身体活动提出的指导意见。膳食指南是国家公共营养政策的基础性文件。
它的每一条、每一句话都有大量科学研究作为根据,是国内外营养专家的主流共识,对居民、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农业生产、医疗服务和评价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指导性,其对国家实现公共健康的管理和目标至关重要。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虽然我国居民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但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及疾病谱总体都发生了新变化,整体面临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
这具体表现在居民饮食结构中豆类、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脂肪摄入量过多,部分地区营养不良的问题依然存在。营养过剩引发的超重肥胖、慢性病高发问题凸显。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高达30.1%,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均较2002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平衡膳食模式是最大限度保障人体营养需要和健康的基础,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新指南推荐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至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至150g,薯类50至100g。新版指南坚持了“谷类为主”的膳食模式,与旧版不同的是将谷类和薯类分开,提倡吃一部分全谷杂粮。也就是说吃饭一定要吃主食,且要占到总量的一半以上。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专家解读新版“膳食宝塔” 教您如何健康饮食
你好这个量要根据你每天的饮食结构决定的,一个身体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的蛋白质,按每千克体重计算,一般是0.8克。比如,一个体重为50公斤的人,每天大约需要40克的蛋白质。正常的饮食,蛋白质大部分是从肉、鱼、奶、蛋及黄豆食品中得来的,小部分是从米面食品中摄取的。假设我们每天喝500克牛奶,那么每天再吃80~120克熟肉,其蛋白质摄入量就够了。如果我们每天除了喝500克牛奶以外,还吃一个鸡蛋,那么再吃60~90克熟肉就可以了。当然,不但吃肉要注意适量,对奶、蛋、鱼等其他高蛋白质食品的摄入,我们都应注意适量的,祝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