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脑梗塞吃不下东西怎么办

宝宝妈妈2023-07-24  44

你爷爷的脑梗塞比较重些,他的具体病灶在那个地方,饮食差或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可由脑干梗塞或双侧脑梗塞引起,病了两周了,可以考虑给予行插鼻管流质饮食,再给予吗丁林、莫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物口服,再吐可以应用较好的格拉司琼中枢性止吐药物,长时间进食不佳营养不良,不利于身体恢复。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60%~80%,起病相对较慢,常在数分钟、数小时甚至1~2天达到高峰,不少患者在睡眠中发病,约15%的患者以往经历过TIA。脑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区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或称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

1.颈动脉系统脑梗死 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主半球病变常伴不同程度的失语,非主半球病变可出现失用或认知障碍等高级皮质功能障碍。其他少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共济失调、不随意运动及偏盲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累及枕叶可出现皮质盲、偏盲;累及颞叶内侧海马结构,可出现近记忆力下降;累及脑于或小脑可出现眩晕;复视、吞咽困难、霍纳综合征、双侧运动不能、交叉性感觉及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等。累及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易出现意识障碍。

3.腔隙性梗死(1acunar infarcts) 是指脑或脑干深部血管直径100—400mm的穿通动脉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小梗死,大小介于直径为0.2—1.5mm之间,主要累及前脉络膜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深穿支。

腔隙性梗死主要见于高血压患者。受累部位以多寡为序有壳核、脑桥基底、丘脑、内囊后肢和尾状核;另外也可累及内囊前肢、皮质下白质、小脑白质和胼胝体。腔隙性梗死的预后良好。但多次发生腔隙性梗死而产生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或称腔隙状态,可导致假性延髓麻痹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腔隙性梗死的表现至少有20种临床综合征,但以下列4型最为常见:

(1)纯运动偏瘫(puremotorhemiparesis):多由于内囊、放射冠或脑桥基底部腔隙性梗死所致。临床表现为一侧轻偏瘫或偏瘫,主要累及面部和上肢,下肢受累很轻,可伴有轻度构音障碍,但不伴失语、失用或失认,没有感觉、视野或高级皮质神经功能障碍。

(2)纯感觉卒中(puresensorystroke):亦称作纯偏身感觉卒中,多是由于丘脑腹后外侧核腔隙性梗死所致。临床表现为偏身麻木、感觉异常,累及面部、上肢、躯干和下肢。主观感觉障碍比客观发现的感觉障碍要重。放射冠或顶叶皮质的缺血梗死,脑桥内侧丘系腔隙性梗死也可表现为纯感觉卒中。中脑背外侧小出血若只局限于背侧脊髓丘脑束也可表现为纯感觉卒中。

(3)轻偏瘫共济失调(ataxichemiparesis):又称同侧共济失调和足轻瘫(homolateralataxiaandcruralparesis)。由于内囊后支或脑桥基底部腔隙性梗死所致。临床表现为病变对侧下肢为主的轻瘫,并伴有瘫痪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足跖反射伸性,但无构音障碍,面肌受累罕见。该综合征也可见于丘脑内囊、红核病损,也见于大脑前动脉表浅支阻塞造成的旁中央区病损。

轻偏瘫和共济失调同时发生在一侧肢体的解剖学基础尚不完全肯定。同侧上肢共济失调认为是由于累及皮质—脑桥』、脑束使小脑功能低下所致,而以足受累为主的轻偏瘫是由于放射冠上部病损所致,因为曾发现由于左侧大脑前动脉供应区旁中央区皮质下梗死造成的右轻偏瘫,和共济失调患者的左外侧额叶皮质和右侧小脑半球的血流皆降低,被认为是交叉大难、颅神经功能联系不能(diaschisis)所致。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dysarthria-clumsyhand syndrome):多由脑桥上1/3和下2/3之间基底深部的腔隙性梗死所致。临床特征是核上性面肌无力、伸舌偏斜、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手精细运动控制障碍和足跖反射伸性。内囊部位腔隙性梗死也可造成这种综合征。另外,壳核和内囊膝部腔隙性梗死和小的出血,除可造成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外尚伴有小字征(micro—graphia)。

指导意见:

你好,脑梗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一般可输液阿魏酸钠、奥扎格 雷、胞 磷胆碱等来治疗促进病变脑组织功能恢复。建议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其他可选用抗栓丸,西比灵,维脑路通等药,长期服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958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