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劳宫
温中健脾作用突出,对于阳气虚损,脾胃虚寒,久泻不止,受凉腹痛,尿床疝气等病症疗效显著。
外劳宫温中和胃的作用,也就是温里寒,温中下焦之寒。如果是孩子误食冷饮,或者风寒入里导致的腹痛,腹泻,或者高烧的时候浑身怕冷,都可用外劳宫。
2、四横纹(或掐四缝)
有行气散结的作用,消化道和呼吸道病症都可用,消食导滞,止咳化痰,主要调理伤食、厌食及口疮、扁桃体炎等症。
3、运八卦
有行气的作用,消化道和呼吸道病症都可用,消食导滞,止咳化痰,按照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的经验,往往都是做的顺八卦,适应各种体质的孩子,腹泻便秘,积食厌食,咳嗽痰多也都可以用它。
大家疑惑的主要是运八卦的方向,经常出错。一定记住:不是顺时针就是顺八卦,逆时针就是逆八卦!为便于大家好记,左手的顺时针是顺八卦,逆时针就是逆八卦!右手反之。
4、清补脾
可以补血生肌,去湿化痰,作用很强大。现在的宝宝营养过剩,容易乳食积滞,经常生病的,大多数都会脾虚,清补脾特别适合消化不良爱生病的宝宝。
脾穴,是离心推?还是向心推?不懂辩证,出手便错。离心推是清法,向心推为补法。妈妈奶奶一般不懂辩证,这儿的建议就是来回推清补脾是安全的!
5、揉板门
不仅对上吐下泻有特效,而且对食积、腹痛或泄泻、或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病症效果都很好!不仅对孩子有效,对成人特别是胃病人群也很有效!不妨用劲揉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酸麻胀痛的感觉呢?
板门穴,又被称之为脾胃之门,位于肌肉丰厚处,可用揉法,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通调三焦,也可用捏挤法,治食积化热之身热、口疮口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或下利稀黄。
主要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常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症,多与推脾经、运八卦等合用。
6、清胃
有和胃降逆止呕止吐之功,与板门穴功能相近,但板门有通调三焦之气之功。
7、清补大肠
有调和气血的作用,能清除肠道宿便,促进肠道运动,清利脏腑湿热。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自指根到指尖来回推拿。主治积食厌食,肛门红肿,泄泻便秘。
8、分腹阴阳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是治疗腹部疾患的常用手法。家长要先用温水将手泡热,或者是双手搓热后再开始给孩子揉,揉的时候可以从孩子中脘至肚脐中线向两肋方向分推,治疗肚子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
9、摩腹
调理气机,理气活血,健脾和胃,可用于一切病症,根据病症,可顺可逆,日常保健,可顺时针36或逆36圈的倍数施术,以宝宝舒服为度,可预防疾病的发生。顺为泻法,逆为补法!一定不能只顺揉腹!天天顺时针摩腹,可致气虚。顺摩腹可调理积食,实秘等;逆摩腹,可调理寒泻,脾虚等。
10、捏脊(积)
又叫“擀皮儿”,“蚂蚁上树”,在民间流传深远,是一个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的手法,适用于一切虚弱之症,尤其消化道病症。保健作用就非常大,能把五脏六腑的气机疏通一遍,可以让孩子长的高,吃的饱,睡的香!
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四指在前,拇指在后推动,不离肌肤。妈妈奶奶多练习几遍就会无师自通。容易出现的错误,还是捏的方向问题。捏积要从下往上捏,阳气顺势生发,对阳虚气虚体寒孩子效果好,适合早晨和上午捏。下捏则适合一些阴虚严重,积食、发高烧等实热的孩子。
11、揉中脘
主要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对腹胀腹痛、泻泄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效。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合用。推中脘能降逆止呕,常用于治疗胃气上逆、嗳气呕恶等症。
12、揉足三里
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灵枢》中就说:“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这句话的大意是,当脾胃有问题、阳气或阴气不足、有腹疼肠鸣等的时候,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来进行调理。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用小儿的手取),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胀、 足三里发热的感觉才好,如果没有感觉说明你并没有找对穴位。家长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先试一试。
13、推七节骨和下推天柱骨
推七节骨可上可下,调理腹泻和便秘。热证的便秘下推七节骨,寒证的腹泻上推七节骨。
下推天柱骨主要用于止呕止咳,消化道病症在恶心呕吐的时候用的最多,适应于各种呕吐,不分寒热。
由于孩子胃肠功能发育较差,生长发育比较快,营养需求又比较多,所以相对来说很矛盾,吃得多,消化功能差,往往会产生胃肠功能的紊乱。常见的胃肠功能的紊乱症状有腹胀、腹疼、便秘,针对不同症状要用不同措施处理。如果孩子是腹胀,往往是胃肠相对蠕动比较慢,这时可以吃粗纤维的食物,另外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四磨汤促进胃肠动力。
如果孩子是呕吐、腹泻等情况,往往是乳糖酶相对不足的问题引起乳糖吸收不良,可以选择低乳糖食物,也可以加服乳糖酶,解除胃肠功功能紊乱的问题。
如果孩子腹疼是由于腹胀或便秘引起,及时解除便秘和腹胀,也就可以减轻腹疼的症状。
调理儿童的肠胃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饮食要注意。因为有些儿童之所以肠胃不好,是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比如孩子出现偏食、挑食或家长一下给孩子喂得过多等情况,这个时候要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其次,可以每天按摩治疗。可以按揉儿童的足三里穴以及按揉神阙穴,能够调整儿童的肠胃功能。最后,也可以给儿童进行艾灸。艾灸的穴位主要是脾俞穴以及足三里穴,也能让儿童的肠胃功能得到健运。
说一说“胃痛腹痛”,腹痛的穴位精准选穴方法。
胃痛是涵盖在整个腹痛的范畴,或者这样来规范:整个从横膈以下到耻骨联合以上范围之内,都叫做腹腔。胃痛是在偏上腹的位置,然后,肠出现的疼痛,包括大肠小肠所出现的疼痛是在偏中下腹的位置。这些位置疼痛引起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所讲的内容主要局限在此范围之内所引起的消化道功能异常导致的疼痛,包括胃痛,也包括腹痛的范畴。这些疼痛,难道都用一个穴去解决,还是根据疼痛的部位不同,选穴有所不同,当然,答案是后者。
治疗胃痛,都知道会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 关于足三里,以前专门讲过一集取穴的方法。怎么样才能取得准,以及穴位有什么样的特殊的作用?足三里穴是治疗胃脘部疼痛的非常重要的有效的穴位。
不光足三里,在足三里穴的下面,还有两个穴位也很重要。
一个穴位是,足三里向下数四指,也就是三寸,叫上巨虚,在胫骨的外侧边缘,大约一指宽的地方叫做 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
另外,还有一个穴位是在上巨虚,再往下数四至三寸的位置,也在胫骨的外侧边缘一指宽,叫做下巨虚。 下巨虚,是小肠的下合穴。
原来,这是胃大肠,小肠,这三者对应在的小腿部分别是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以下合穴命名,说明"合治内腑"。说明它们都擅长治疗腑病。
有 这样的概念
足三里专门治疗胃病,是胃的合穴和下合穴,它是治疗胃病,胃痛。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治疗大肠的痛。小肠下合穴下巨虚,那下巨虚就治疗小肠的痛,这是普遍的观点。
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就是按照的生理的顺序,食物进到胃里面,经过胃的腐熟、消化变成食糜。然后进入到小肠,十二指肠、小肠。小肠的泌别清浊,把好的东西加以吸收利用,把坏的东西传导糟粕,传导到大肠。大肠传导糟粕排出体外。生理的顺序应该是胃,小肠,大肠应该是这个顺序。怎么你的 小腿部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分别对应的胃,大肠,小肠。 这个顺序怎么跟人体的生理顺序不一致?会不会有这样的可能性,是古代认识错了。
查阅了古代的文献,发现古代对胃、大肠、小肠的认识,和现代生理学当中的解剖学当中的这种脏器的结构认识是几乎一致的。它向你描述,胃是一个口袋斜着放在那,上面口,下道口,胃大弯,胃小弯,它都能描述出来。也描述了小肠有多长,绕了多少个圈。也描述了大肠像一个回字形的形状一样,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这都是古代认识到了。说明古代对大肠小肠为它的名词的概念的描述是清晰的,没有认识错。
那会不会把它的功能对应错了?
结果 在查阅古书,发现足三里确实治疗胃的相关性的疾病。 比如像消化吸收的问题,胃疼,胃胀,像足三里穴艾灸就像喝老母鸡汤一样,促进胃肠蠕动消化,而胃的各种酶的分泌也明显的增加,确实对应到胃。
到了上巨虚穴位也确实对应到了大肠 ,因为在穴位专门治疗便秘。在临床当中用上巨虚穴位,有人做过实验:比如说急性肠炎的患者有肠激惹、腹泻,这时候测肠电图,用刺激上巨虚穴位的方法,发现肠电图发生了明显的良性的改变。说明这个穴位对大肠肠激惹引起的腹泻有止泻的效果,对便秘也有通便的作用,确实对应到大肠。
而下巨虚也确实对应到小肠 ,到底什么原因让人体当中的生理性的顺序胃、小肠、大肠的排列,跟的小腿部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变成了胃、大肠、小肠那个顺序不一样了?这两者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哪儿没有认识到?没有想到?唐代的著名医家王冰在注解《黄帝内经》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他是说要注解到的腰骶部的穴位,他说 “大肠近脐在前。小肠附脊在后” 。因此而在的足太阳膀胱经上就大肠俞和小肠俞,所以大肠俞要在靠上的位置,小肠俞要在靠下的位置。
翻译过来是说,为什么大肠的穴位对应到大肠的是要偏上,对应小肠的穴位要偏下?因为 大肠像一个回字形,环绕在的腹腔的靠外的部位,靠近肚脐而靠外;而小肠的是靠近小腹以内,靠近脊柱而靠里靠下。 所以从解剖部位的顺序来讲,胃紧接着对应到十二指肠,然后小肠绕回来大肠,而大肠的位置恰恰在小肠和胃的解剖位置的之间。
所以通过解剖部位,看到这些脏器在腹腔之内所居的解剖部位:先是胃,然后是近脐靠外的大肠,当然,后面是十二指肠,然后再往下是附脊靠下的小肠,附脊就是靠近脊柱的意思。
所以这是人体腹腔之内,这些胃肠道所在的解剖部位,下肢的穴位居然和解剖部位之间进行了对应,进行了有效的对应。因此就给了一个临床当中非常有意思的解决方法就是,如果你有腹痛,你判断这可能跟消化功能相关,就跟消化功能不相关也没关系,不管是功能性的疼痛,还是这长了个东西器质性的疼痛,您不是作用,不是想止痛吗?
我告诉你止痛怎么做,怎么缓解疼,或者胀,或者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如果您能够明确地感知到,你的腹部出现症状的那个准确部位,判断一下它是在胃的区域之内,还是在的以肚脐为中心的上腹,还是在以髂脊连线分界的下腹,这就是三个区域。
把这三个区再跟大家说一下:
1、 以胃中心的区域:中脘穴(肚脐中央为神阙,胸剑联合地方为中庭,这两者之间的中点处为中脘)下一寸就是下脘穴,从下脘穴往上范围之内,都是胃疼痛的范围。
2、 下脘穴以下,在两侧髂嵴连线以上的范围,这都属于中段。也就是刚才所说的大肠区的范畴。
3、 从这再往下到耻骨联合以下在盆腔范围之内,这都属于下腹的范畴。
于是就找到了这样一个 针对性的选穴处方原则 ,就是您根据疼痛的部位,如果是在胃的区域出现疼痛,那就选足三里穴。看足三里穴那儿是不是有一些阳性反应点,是不是有血管怒张,是不是有痛点,是不是有结节,你刺激那个部位。
如果是从下脘到中段位置,髂嵴连线以上,此范围之内出现了疼痛,那把它叫做大肠区的范围内。在这个部位之内可以刺激上巨虚穴,往往在上巨虚那里肌张力都是比较高的,血管是比较怒张的,容易找到那种怒张的静脉,叫做浮络,或者是在那个位置会有硬或硬结、结节的现象。
如果是在盆腔底部,偏下的叫小腹少腹范围之内所出现的疼痛,可以找一找下巨虚,看看它有没有阳性变化。
这样三个点,您去针对性的去点揉,缓解腹部的这些症状就更加的有针对性,这就是 穴位的定位,穴性。 一个穴位有它治疗的那个针对性的部位,如果能够知道这样的特点,就跟打靶一样,带着瞄准去按穴位,当然效果就变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