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足弓的四条肌肉有哪些

宝宝妈妈2023-06-27  33

足的跗骨,蹠骨借韧带、肌腱共同组成的一个凸向上方的弓形结构。足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纵弓和内外方向的横弓。纵弓又可分为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三块楔骨及第1~3蹠骨构成。此弓较高,有较大的弹性,故又称弹性足弓,起缓冲震荡的作用。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及第4、5蹠骨构成。此弓较低,弹性较差,主要与维持身体直立姿势有关,故又称支持弓。弓横弓由三块楔骨、骰骨及蹠骨的后部构成。

足弓呈弓形结构,使足具有坚固、轻巧和弹性,可承受较大的压力和缓冲行走、跑、跳时对身体所产生的震动,同时还可保护足底的血管和神经等免受压迫。

足弓的维持,除骨间的连结外,主要由位于足底的韧带、蹠腱膜和肌肉。韧带主要有蹠长韧带、跟舟足底韧带。肌肉有足底的短肌和行于足底的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蹠长屈肌和腓骨长肌等的长肌腱,如果维持足弓的软组织(韧带、肌肉等)先天性发育不良或维持足弓的软组织过度劳损或骨折损伤,均可导致足弓塌陷变平,形成扁平足。

扁平足分假性扁平足和真性扁平足两种。假性扁平足的特点是足弓正常,各关节的运动性能良好,在走、跑、跳中具有正常足弓的机能能力;其足底扁平,多由足底肌肉比较发达、软组织比较肥厚造成的。真性扁平足的特点是足弓下塌,各关节的运动极度受限,走、跑、跳的功能减弱,有时伴有扁平足的病理症状。对发育尚未完善的儿童少年预防扁平足要注意劳动与休息的合理安排,避免站立过久或负荷过重,加强足肌的锻炼等。研究证明,科学的体育运动,对儿童少年足的正常发育具有良好影响。

腓骨长短肌长在腓骨外侧

起止点:

腓骨长肌:起点:起自腓骨头、腓骨上2/3的外侧面和小腿深筋膜。肌束向下移行长的肌腱,经外踝后方、跟骨外侧面及腓骨肌下支持带转至足底,斜行于足的内侧缘,

                  止点:止于第1楔骨和第1蹠骨基底部。

 (胫骨后肌和腓骨长肌在脚底的肌腱是扣在一起的,共同帮助维持足弓)

腓骨短肌:起点:腓骨外侧面下方  (腓骨长肌深层)

                  止点:第五跖骨底

功能:

腓骨长肌:绷脚背(维持外侧足弓),足踝的外翻(防止崴脚)

腓骨短肌:足踝外翻,维持外侧足弓

足弓分为三个部份;

1,内侧纵弓。

2,外侧纵弓。

3,横弓。

足分为三个部份:

1,前足。(跖骨+趾骨)

2,中足。(楔骨+舟状骨+骰骨)

3,后足。(跟骨+距骨)

此外足部是人体最大的身体感受器!

足部分布大量的韧带,韧带主要起到紧固和监视的作用,如果崴脚后疼痛可以确定为损害了韧带,首先要做的是制动+制动,如果踝关节损伤,不做康复治疗的话是终身不愈的。

此图为内侧纵弓,如果内侧纵弓塌陷后会出现扁平足以及过度的旋前。

外侧纵弓在外面,横弓在跖骨底部,内侧纵弓最高,受力也差不多是最大。

站立下的足部三点着地,分别是足跟+第一跖骨+第五跖骨。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有减震和缓冲的功能。

此图就是比较典型的扁平足。

足形大概分为三种:

1,扁平足。(站立位前足旋前)

2,正常足。

3,高弓足。(站立位前足旋后)

上图为典型的高弓足+正常足。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

1,前足的作用(跖骨+跖骨)前足的骨头是长骨,长骨主要是做杠杆原理,主要是负责动力和平衡。

2,中足的作用(楔骨+舟状骨+骰骨)这几块骨头是不规则骨,主要是负责传递力,紧固和分散。

3,后足的作用(距骨+跟骨)身体的重量通过距骨传递到前,中,后足,跟骨主要是负责缓冲,承受体重的15到20倍的力。

人体主要有升序+降序,升序主要来自于足向上传导,如果足部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么升序就也会随着力的变化而变化,到最后会带来伤痛。

降序是咀嚼东西,从上往下传导。

身体出现的90%的问题都是升序影响的。

韧带和骨头讲完了,接下来该讲肌肉了。

足部肌肉分为两大群

1,足固有肌肉(单关节肌主要负责稳定)

2,足踝肌(多关节肌主要负责动力)

固有肌:趾短伸肌+拇短伸肌+趾短屈肌+拇短屈肌+蚓状肌+跖方肌+拇展肌+拇收肌+小趾展肌+小趾对跖肌+骨间背侧肌+骨间跖侧肌。

足踝肌明天继续讲解!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844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