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烤为什么那么好吃?

宝宝妈妈2023-06-26  76

 这与香气物质有很大关系。烧烤总是散发出浓郁诱人的香味,这来自于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是法国化学家L.C.Maillard在1912年提出的一种广泛分布于食品工业中的非酶褐变反应。它指的是食物中的还原糖(碳水化合物)与氨基酸或蛋白质在常温或加热时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其结果是生成了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称拟黑素,反应过程中还会产生成百上千个有不同气味的中间体分子,这些物质为食品提供了宜人可口的风味和诱人的色泽。通常, 当温度较高、受热时间较长,生产的香气物质会有所增加,而烧烤就有这样的优势。\r\n除了美拉德反应外,食物加热过程中糖类、氨基酸类、脂类通过降解也会产生一些香气物质。比如,韭菜在烧烤过程中,其含有的二硫化物在受热时会分解产生芳香的硫醇,烤熟后不仅辛辣味减弱,而且还会产生甜味。\r\n当然,从文化层面上来讲,觉得烧烤好吃与我们的历史也有点关系。人类结束茹毛饮血的饮食方式最先开始就是吃烧烤食物,有火源就能直接烤,如此方便,使烧烤成为了远古人类的最佳选择,或许今天的我们都带有与生俱来喜爱烧烤的“基因”呢。\r\n美拉德反应虽然能让食物产生香气和色泽,但也有着负面影响:一是营养价值降低,美拉德反应发生后,氨基酸与糖结合造成了营养成分的损失,营养成分不被消化二是抗氧化性的产生,反应中产生的褐变色素对油脂类自动氧化表现出抗氧化性,这主要是由于褐变反应中生成醛、酮等还原性中间产物三是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r\n因此,烧烤好吃但不宜多吃,吃烧烤时最好搭配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它们富含大量的维生素C、E。丰富的维生素C可减少致癌物亚硝胺的产生,而维生素E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这种科学的搭配,能减少吃烧烤带来的弊病。

首先,它凉快啊!夏日炎炎,白天在空调屋里呆了一天,傍晚落日归山,想出门嘚瑟一圈,坐在街口乘着凉,再要几串羊肉串,那得多爽,喝口哈啤,既满足了肚子的需要,也满足了身体的凉爽,比较自由的不用讲那么多的规矩,也没有什么餐桌的礼仪什么的,就是来休闲来的。现在烧烤的菜品种类很多的,再加上辛辣刺激的味道,一杯冰凉的啤酒下肚那种感觉,很爽的。

夏天天气热,吃点辣的,可以排毒,在加点啤酒就是美味,烧烤是美食也是夜宵类,夏天许多人都是晚上饭后才去吃的烧烤,没有什么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这个网络流行语能够被广大群众认可就足以说明了烧烤的美味诱惑。鲜嫩肉串、蔬菜、面筋等再加上孜然、辣椒面、胡椒粉的香气。

你说的这种情况肯定是晚上,大家都上了一天班难免需要放松下,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喝酒吹牛批,这简直是快乐似神仙,在外面可以想怎么喝怎么喝,想怎么玩都可以,烧烤无拘无束的感觉,只见食客们自由自在地在街头享受美食。一群狐朋狗友在一起高谈阔论,和档主闲话家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聊的,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

天气一热就会让人烦躁。晚上天气比较凉快,在加上烧烤香气啤酒的冰凉,在加上热了一天没有食欲,晚上三五个朋友做一起吃点喝点,这样不是很好么。烧烤吃的是一种夏天的味道,烧烤吃的是木炭与肉的融合,烧烤吃的是人们的情怀,我个人比较喜欢吃小肉串,多放点孜然,多放辣椒面,真香啊!吃着小肉串,花生,毛豆,来一个花蛤,来点醋,生蒜瓣!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不好听的话,说东北“重工业是烧烤,轻工业是直播”,这话说的不对。东北的重工业是钢铁企业,没有共和国长子的脊梁,没有鞍钢和本钢,那么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就无从谈起。不能因为现在钢铁用够了,就忘了他,甚至跳出来嘲讽他。

东北人爱吃烧烤这是真的,这就和山东人爱吃面食,广东人爱吃早茶一样,本是一件在当地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如今却已成为一些人抨击东北的所谓“把柄”了,简直是笑话。东北人爱吃烧烤原因有三

1. 首先就是性格原因,东北人豪爽,喜欢朋友们坐在一起吃饭喝酒,烧烤这事,在东北你什么时候看到过是一个人在那里闷头吃啊?没有,或者说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真正大家爱烧烤,是因为兄弟团聚的气氛和豪爽的性格。

2. 第二点是因为环境,数九寒冬的,外面大雪纷飞,里面热火朝天吃烧烤,痛快的不得了。这和古代文人所描绘的于大雪之间,赏雪品酒,实际上是一回事,如果真有哪位大诗人来到这里,想要共赏此天地造化,干一杯酒后,他就是东北人的朋友。这种天地造化,东北独有,这种大风雪里,不吃烧烤,对不起自然,对不起古代那些在鹅毛雪中逍遥的诗人们。

3. 第三点好吃。东北人的烧烤不仅出神入化,而且种类繁多,说他有几百种腌料和蘸料的配方都是小瞧它,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各地有各地的风味,这叫包容。在东北,没有谁高举大旗说烧烤一定要是一个什么味道,没有那么多的所谓协会,所谓传奇故事,所谓规章制度说配料几克几克,东北人单纯,就看好不好吃。东北人的实在,在吃这件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840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