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上的"艾滋针头"事件,是谣言还是真的?

宝宝妈妈2023-06-21  35

是谣言。

近来,朋友圈开始流传一组图片,有人从一辆黄色的共享单车坐垫上找到一根针,而针的方向和位置,似有人故意为之。

与图片一同流传的文字则更加惊悚:“骑车的时候请注意查看,有些艾滋病患者把自己的血染到针头上。你要是被扎到你就被感染了……”

这组图片的出现引发众多网友关注。不少受到惊吓的网友纷纷将图片通过微博和微信群进行转发,并提醒亲友千万要注意。

网友纷纷转发网传图片

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

这个谣言已经传播了一段时间,说的是有人在共享单车(小黄车ofo)的座椅上发现扎有细针。后来这个消息传着传着就变成了“针上很可能有艾滋病人血液”。

对此,“网信浙江”和“新华社中国网事”都已进行辟谣。

ofo小黄车对这件事也做了声明:

而据“新华社中国网事”报道,发布消息的分别是新浪微博的“安徽新资讯”和“合肥头条资讯”,两名运营者因为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已被警方行政拘留。

扎针到底能不能传播艾滋?

据“浙江网信”援引疾控专家的说法:

艾滋病经过血液、性途径和母婴三条途径进行传播。艾滋病病毒在感染者体内可以存活很长时间,但在体外的存活能力并不强,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病毒活性。带血的针头即使含有艾滋病病毒,针头内携带的艾滋病病毒含量非常少,而且针头内的血液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凝固,在干燥的环境下艾滋病病毒在数分钟内就会失去活性。

杭州网警则科普说:

根据医学统计,即使将艾滋病病人用过的注射器马上刺入健康者的体内,感染的几率也只有0.33%。也就是说,“扎针传播艾滋”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对于这类的新闻,大家不要相信!

有因“艾滋针”而染病的事例吗?

据媒体报道,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病房就曾发生过护士对艾滋病病人注射后针头掉下来刚好扎在护士脚上的事件,而后经过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艾滋病抗体追踪检测,未发现感染。而多年来,在10多个曾流传过“艾滋针”谣言的省市中,无一人被证实因此而感染艾滋病。

关于“艾滋针”传闻,最早可以回溯到2002年。当时就有谣言称,有人用沾有艾滋病病人血液的针头扎人,以此传播艾滋病。这些谣言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但很快被权威部门和媒体辟谣。

除“小黄车事件”之外,最近还有一些关于艾滋病的谣言在疯传,这里有必要专门说一下:

艾滋病人用带有血液的针头扎人?

在微信朋友圈有传言,说艾滋病人在杭州聚集,还用血液擦在针头上,到娱乐场所扎人!

还有通过手机短信发所谓“温馨提醒”的。

对此@杭州网警 官微进行了辟谣,证实这是一个多年前的谣言。

而据“浙江在线”报道,最早谣言是在2001年就有,当时地点说的是天津。

目前,在微博上已经把相关消息标记为“不实消息”。

杭州HIV已成重灾区?

所谓的健康小提示声称,“省疾控中心实习的小伙伴最新消息”,说杭州HIV已成重灾区,还提到了是杭州下沙这一带。

这个消息让不少网友有点恐慌。

对此,浙江省疾控中心24日晚发布声明,称没有实习生发表过相关言论或网帖。而且浙江各地艾滋病仍处低流行水平,无异常波动。

一直以来,艾滋病都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造谣者也正是利用人们对它的恐惧,一次次将谣言散布出去,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恐慌。我们在谨慎防范艾滋病的同时,应理性辨别和求证信息的真伪,绝不给造谣者提供罪恶的温床。

不用太担心,这种方式一般是不会传染艾滋病的,

因为: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当中。当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血液才会产生艾滋病毒抗体,在此期间抗体检测呈阴性,这段时间即为窗口期。感染者体内的hiv数量会在这时达到一个峰值,传染性极强,急性感染期也出现在这段时间。目前国际、国内比较认同的说法是3个月,即12周。不同途径的感染可能感染不同的亚型(subtype),但都可在空窗期后的抗体测试中检定出来。同时,进入体内的hiv数量多寡也不会影响窗口期的长短。也就是说,不论是输血感染、性交感染、哺乳感染或其它形式的感染,也不论感染的hiv多少,一般都会在窗口期后出现抗体阳性反应。

如果仍然不放心,可以去当地市级疾控中心,做快速试剂来进行检验了,当时就可以拿结果,可以是血液检测试剂(WF&YP),也可以是口腔黏膜渗出液检测试剂(aware 唾液样本采集器&DPP);三种快速试剂至少应检测两种不同的生物样本,如血液或口腔黏膜渗出液或尿液,且至少有一种血液快速试剂。(两类快检试纸都可以在TM&JD上买到)另一种策略是限定三种快速试剂均为血液快速试剂,且至少应包含二种不同原理的试剂。

若快速试剂1无反应报告阴性,有反应用试剂2和试剂3复检,若均有反应,报告“HIV抗体阳性”;若均无反应或一种有反应,需进一步做抗体确证或核酸试验。

希望我的回答能被您采纳,谢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816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