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药水和蓝药水分别是什么?各有何作用?

宝宝妈妈2023-06-20  56

红药水(又名红汞或汞溴红,俗称“二百二”,呈暗红色)为2%汞溴红水溶液,是一种作用较弱的消毒防腐药。其杀菌、抑菌作用较弱但无刺激性,适用于新鲜的小面积皮肤或粘膜创伤(如擦伤、碰伤等)之消毒。常用于一般性小外伤和皮肤粘膜创面的消毒,以及外科、五官科小手术前的皮肤和泌尿道消毒。由于它的穿透性很弱,只有较小的抑菌作用,遇有机物和碱性环境均会降低其作用,所以消毒效果并不可靠。注意:红药水有轻微毒性不能用于口腔内及已感染化脓创面或大面积深部创伤,另外对汞过敏者禁用,且不可与碘酊一起使用。红药水比较稳定,但贮存时易受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而析出沉淀,使浓度降低,故应注意密闭保存。紫药水(又名龙胆紫、甲紫)是甲紫的2%的酒精溶液,呈紫色。具有杀菌、收敛(拔干)作用。该药对人体无害,无刺激性。由于它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选择性的灭活作用,特别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念珠菌等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所以临床上用0.1%~1%的水溶液治疗皮肤及粘膜创伤感染、湿疹、癣症、鹅口疮、口腔溃疡、舌炎等症,也可用于小面积的烧伤。注意:紫药水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不敏感,因而对深部感染就不适用。另外紫药水收敛性较强,易使创面结硬痂影响渗出物的排出,同时使痂下细菌繁殖反而会使病情加重,故不能用于较深的创口、化脓性伤口及大面积烧伤、汤伤创面等。应置于遮光、密闭的容器中贮存以防药效降低。

生活中,总少不了磕磕碰碰,当出现伤口时,消毒就很有必要,它能够帮我阻挡细菌的侵袭。问题是,失眠上的消毒液那么多,紫药水、红药水、酒精、碘伏……处理伤口,药水选哪种好?

1、紫药水

有较好的杀菌作用,对组织无刺激性,且能与粘膜、皮肤表面凝结成保护膜而起收敛作用。可用于表浅创面、溃疡及皮肤感染,如小面积烧伤、湿疹、疱疹、咽喉炎、鹅口疮等。

但其实紫药水现在已不建议用于伤口处理。因为涂抹紫药水后,会在伤口表面结痂,反而会掩盖病情。

2、红药水

红药水也是70后、80后熟悉的处理伤口时候用的药品。不过,它并不适合用于大面积皮肤或较大较深的伤口消毒。

因为红药水含有重金属汞的有机化合物,伤口太大或者太深使用,会使得过多的汞离子经皮肤进入人体引起中毒。而且红颜色也会影响对伤口的判断。

3、酒精

医用酒精(乙醇),是医疗单位和家庭药箱的必备药品,其浓度95-96%(mL/mL)。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用途要求不同的浓度:

95%的酒精:医疗单位常用于酒精灯、酒精炉,点燃后用于配制化验试剂或药品制剂的加热,也可用其火焰临时消毒小型医疗器械。

70%~75%的酒精:可用于灭菌消毒,包括皮肤消毒、医疗器械消毒、碘酒的脱碘等。由于酒精具有一定的刺激性,75%的酒精可用于皮肤消毒,不可用于黏膜和大创面的消毒。

40%~50%的酒精:用于预防褥疮。护理人员可将少量40%~50%的酒精倒入手中,均匀地按摩患者受压部位,以达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形成的目的。

特别提醒:

酒精能使细菌蛋白变性而起杀菌作用。乙醇浓度超过90%可使菌体表层蛋白质凝固,阻碍乙醇向内渗透从而影响杀菌作用。

物理降温:高热病人,可用20%-30%乙醇涂擦皮肤降温,但不推荐用于儿童物理降温。

4、碘伏

目前,碘伏的常见产品是聚维酮碘,是家用伤口消毒剂的首选。

碘伏的杀菌作用与浓度有关,不同情况下,需要选用不同浓度的碘伏,才能达到最佳的杀菌效果,实际生活中的浓度选择见下表:

碘伏虽然具有高效、低毒、刺激性小、作用持久、应用广泛等优点,但使用过程中仍需要注意:

1.对碘过敏及烧伤面积大于20%者不宜用;

2.碘伏稳定性差,应该室温下避光保存;

3.不可长期使用,长期使用会引起皮肤粗糙、色素沉着等症状, 还可引起甲状腺疾病;

4.不宜与红药水同时涂用,否则会产生有毒的碘化高汞,对皮肤有强烈刺激。

5、双氧水

临床中已经很少使用双氧水消毒伤口了,早在几年前国际指南中已不再推荐用双氧水消毒伤口。双氧水的刺激性比较强,会引起伤口疼痛或令疼痛加剧。

二、 各种消毒剂使用总结

碘伏应用最广,兼顾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居家旅行的必备之物;

·碘酒、酒精不能用于伤口内,刺激性大,且容易留疤;

·碘酒不能用在面部、会阴,使用后需用酒精棉球擦拭以脱碘;

温馨提醒:

每次只用一种消毒剂,千万不要混用,以免损伤皮肤!伤口消毒剂的选择不能全凭自己的感觉,需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者咨询药师、医师之后,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双氧水可用于基本伤口的消毒。酒精不用于破损伤口的消毒。红药水又名红汞,含有重金属汞,不宜大量使用。碘酒,消毒能力最强,但会对皮肤有灼伤,会造成不可愈合的伤痕,同时使用后要用酒精脱碘,不推荐使用。紫药水据说会致癌,可用于口腔,但不可用于眼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812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