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戟是什么样的

宝宝妈妈2023-06-13  51

戟,可以视为矛和戈的合体。尖锐的正刃加上月牙形的侧刃就是戟。 人们最为熟知的是吕布的方天戟。方天戟呈“中”字,这种两侧带刃的就叫做“方戟”另外一种就只是一侧带刃,叫做“龙戟”。其中又因为正刃形状的不同而分为“蛇龙戟(正刃浪曲,类似蛇矛)”和“青龙戟(正刃直)”等种类。

矛、枪、戟、槊的区别是枪头不同。

矛,头扁平,像一把短剑,大型长杆型兵器,有一定的挥砍功能。主要技法有挑、刺、劈、砍等。主要用于防守待攻。

枪,头较尖,枪的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枪头一般带有红缨。主要技法有拦、拿、扎等。主要用于防守待攻。

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主要用于骑兵持槊冲锋。

戟:头有带刃刀,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呈“十”字或“卜”字形,主要技法有钩、啄、刺、割等。主要用于独斗。

扩展资料:

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

枪是矛的升级版,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杆有软硬之分,带缨或无缨;枪种类多,常见的有红缨枪、实战枪、白蜡枪、花枪和戏剧枪等长枪。在十八般武艺中比较难学,不易掌握,俗语:“年棍,月刀,久练枪”。

槊,(又可写作矟)中国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骑兵武器,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槊起源于汉朝,兴起于骑兵为主的战争朝代,即:魏晋-隋唐。这一时期骑兵是争霸天下的决定性力量,重装骑兵对决促进了装甲与武器的发展,这个环境造就了中国甲骑具装骑兵的武器与装甲的发展高峰。

戟,古书中也称“棘”。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戟在商代即已出现,西周时也有用于作战的,但是不普遍。到了春秋时期,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矛

百度百科——枪

百度百科——槊

百度百科——戟

戟(图1)出自汉代,是用在长柄上,安有戈和矛组合而成的锋刃的长兵器。前端类似矛的锋刃叫“刺”,与柄成横向的戈刃叫“援”或“枝”。有锋刃为一体的,也有刺和援完全分开的两种类型。但是不论哪种,都是牢固的安有一根长柄,柄端且有鐏。

据《周礼》考工记规定的规格,锋刃刺部分长13.5cm,援长15.75cm,重320g,柄长3.6m。从出土实物看,戟的标准长度约2-3m,据文献记载,使用最重的戟,是魏国曹操帐下猛将典韦。传说典韦在战场上,经常使用双戟,总重量为80斤(40kg)。

戟在战车兵、步兵和骑兵重使用的都很普遍,分为两手使用的长戟和单手使用的手戟两种。手戟柄短,可两手各握一支,也可一手使戟,一手拿盾,和矛一样,用来直刺敌人。援和戈一样,用以劈、砍或钩拉敌人约跟前而杀之。

戟的锋刃部分,战国初期是使用青铜,而战国末期,开始使用铁来制造。到了汉朝,几乎都是用铁制的。为了提高援部分刃的砍杀力度,把援的形状做成锐利的棒状,即变成了更接近“枝”的形状。

历史与发展

从戟的形状不难看出,它是吸取了戈和矛二者优点的一种兵器,最早出于商代,进入周后,使用越加普遍。而在战国,秦、汉、三国和晋,则是戟的鼎盛时期,成为装备军队的重要武器。

戟虽然采用了戈和矛的长处,但实物总有相反的一面,在对付重装甲骑兵时,“枝”这部分就显得无能为力,甚至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在南北朝时代,同志中国北半部的鲜卑族善用长矛,更加速了戟的衰亡。出于这个原因,威风了一时的戟终于北发展起的枪而取代。

但是在唐朝,戟还是一种很有实战意义的兵器,大多军队都还装备着戟。只是后来,才从战场退役,变成了仪仗用的器具。到了宋朝,戟已完全在战场上小时,只用在一些仪式,刃已以木代铁制造。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786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