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坠难受怎么回事

宝宝妈妈2023-06-07  48

肛门坠胀感是由于肛管和直肠之内有明显的异物,影响到了肠管的蠕动以及排空,而最常见的就是痔疮所导致的。和腹腔压力增高相关,局部有曲张的静脉团形成,严重的情况下也会导致肛门狭窄,病人会出现排便带血,明显的坠胀感,还会有肛门疼痛,肛门镜检查也可以发现局部有痔核形成充血、水肿,有明显的触痛。轻度的病人可以通过外用痔疮栓,能够改善病情。而对于肛周感染的患者也会出现肛门明显的坠胀感,常见的是直肠黏膜下脓肿或者是肛周脓肿皮下型,多继发于肛腺的感染,肛窦的炎症。长时间的不愈形成明显的脓腔,病人还会伴有发热,甚至出现寒战和乏力。所以肛门坠胀在很多疾病当中都会出现,提醒患者及时到正规肛肠科专科医院做指诊和肛门镜检查,以免耽误诊断或者延误病情的治疗。

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是选择手术,肛瘘属于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多继发于肛周脓肿。有一些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比如克隆氏病也容易导致肛门口多发的瘘管形成。另外就是手术,尤其是肛周脓肿的手术以后,局部遗留的瘘管形成,病人也会有明显的肛门潮湿、疼痛、瘙痒、有脓血性的分泌物、有明显的瘘口,挤压有脓血流出。对于表浅性的肛瘘,可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切除,复杂性的肛瘘应该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切开,内口也需要探查。对于高位的肛瘘,还需要选择挂线疗法,并且在手术以后需要静脉抗感染治疗,定期换药。

肛瘘占肛肠病的发病率,国内统计为1.67%~2.6%,国外为8%~20%。发病年龄以20~40岁青壮年为主。婴幼儿发病者亦不少见,主要见于男孩,女孩少见,男女孩比例为5:1。

病因:

1.肛周脓

肛周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引流后造成。

2.直肠肛门损伤

外伤、吞咽骨头、金属,肛门体温计,肛门镜检查等损伤肛管直肠,细菌侵入伤口即可引起。

3.肛门裂反复感染

肛门裂反复感染可并发皮下瘘。

4.会阴部手术

内痔注射误入肌层或手术后感染,产后会阴缝合后感染,前列腺、尿道手术后感染等,均可波及肛门直肠引起脓肿及瘘。

5.结核

既往报道结核病并发结核性肛瘘者甚多。高达26.9%,近年来明显下降为4%~10%。主要为吞咽结核菌引起,少数也可血行感染引起。

6.溃疡性大肠炎

7.克罗恩病伴发

克罗恩病伴发肛瘘者高达14%~76%。

8.直肠肛管癌

直肠肛管癌波及深部并发肛瘘。

9.血行感染

糖尿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常由血行感染引起肛瘘。

10.其他

淋巴肉芽肿,放射菌病,尾骶骨髓炎,直肠、乙状结肠憩室炎等也可引起肛门直肠脓肿及瘘。

临床表现

流脓是主要症状,脓液多少与瘘管长短,多少有关,新生瘘管流脓较多,分泌物刺激皮肤而瘙痒不适,当外口阻塞或假性愈合,瘘管内脓液积存,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发热,以后封闭的瘘口破溃,症状方始消失。由于引流不畅,脓肿反复发作,也可溃破出现多个外口。较大较高位的肛瘘,常有粪便或气体从外口排出。检查时外口常为一乳头状突起或是肉芽组织的隆起,挤压有少量脓液排出,多为单一外口,在肛门附近。也有多个外口,外口之间皮下瘘管相通,皮肤发硬并萎缩。也有多个外口位于两侧,瘘管成“马蹄形”,直肠指诊在病变区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物,有触痛,随索状物向上探索,有时可扪及内口。若外口不整齐,不隆起,有潜行边缘,肉芽灰白色或有干酪样稀薄分泌物,应怀疑为结核性肛瘘。

肛瘘内口是原发病灶部位,定位不清必然造成治疗上失败,因为切除或切开内口是治愈肛瘘的关键。寻找和确定的肛瘘内口的方法有:

(一)肛镜检查 直视下看到齿线全部,内口常在红肿发炎的肛瘘,有分泌物,对可疑的肛隐窝可用银质园头探针探入。

(二)探针检查 先于肛门内插入手指,用银质园头探针,由外口沿管道向肠腔方向轻轻探入,完全性肛瘘,肠腔内手指在齿线附近可摸到探针确定内口,探时切忌盲目用力,免成假道,使感染扩散。

(三)染色检查 将干纱布放入直肠内,将美兰1~2ml由外口徐徐注入,然后拉出纱布,如有染色,即证明有内口存在。

(四)手术检查 切开瘘道,沿瘘道寻找内口,一般容易找到。

分类

肛瘘是复杂的,需要对它们进一步细分。国内外从多个角度给出很多分类方案。这里介绍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1.高位低位

1934年英国S.mark医院的Millgan和Morgan用齿线作为分界线。这种分法简单明了,实用性很强。齿线是肛门与直肠的分界线,可以在肛门镜下清晰可见。齿线处的肛窦是肛瘘的感染内口,以此线为起点,向上就是高位肛瘘,向下就是低位肛瘘。

1975年国内肛肠界在河北省衡水市召开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肛肠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定肛门外括约肌的深部是高低位的分界线。

2.单瘘多瘘

数外口或数瘘管,如果就只有一个,称为单纯性肛瘘,如果是多个,就叫复杂性肛瘘。但有些瘘管过长,或弯曲,临床也可以称为复杂性肛瘘。复杂性肛瘘有时是单内口,有是是多内口,这要分清,因为临床的治疗方法不同。这一分类方法是1975年我国学者在衡水肛肠会议上提出的,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

3.皮下黏膜下

大部分的肛瘘都穿越了肛门括约肌,但皮下黏膜下肛瘘是个例外。这是两类最表浅的肛瘘,基本都位于括约肌的内侧。位于肛缘皮下的叫皮下瘘,肛缘一周都可能发病。离肛缘都很近,一般不超过5cm,内口位于与外口对应的齿线处。位于直肠黏膜下的叫黏膜下肛瘘,内口位于同点位齿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76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