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天墙上为什么会有水珠(小论文)

宝宝妈妈2023-06-07  33

“返潮”其实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常发生在冬季向春季的过渡时期。主要原因是室内、外温度差异造成的。由于入冬以后,冷空气活动频繁,受冷气团的影响,气温比较低,室内温度也逐日下降;开春后,外界升温速度比室内快,相对而言,室内反而是冷源。而此时,南方暖湿气团比较活跃,暖湿气团蕴含充沛的水汽,当湿热气流汹涌北上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南风天”,吹入室内,遇到较冷的地面和墙壁、家具等器物其水汽便凝结为小水珠,甚至形成流动水层,即所谓的“返潮”,也叫“回潮”。尤其是贴了瓷砖的地面、墙面,油漆的家具面以及水银镜面、铝合金门窗等硬器物因为不透气,水汽不易吸收或渗透,“返潮” 现象就更重。江南地区一般冬、春之交会有几次“返潮”天气过程。

“返潮”出水现象说明空气中的湿度明显增加,易使食品、衣物、家具和其它物品发霉,人长时间生活在潮湿的居室里,容易患风湿等疾病,或使原风湿病患者发病或加重病情。“返潮”天气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这更大大增加了人体患伤寒、痢疾、各种消化系统病及皮肤病的机会。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防治“潮湿”呢?

1、当室内湿度大时,把朝风向(一般是朝南)的门窗关紧,或者只开气窗,以减少外界的潮湿水气进入室内,待天气晴朗时,再把门窗统统打开,让居室通风透光,空气流通,加速水分蒸发。

2.生石灰吸湿。 买一些生石灰,用报纸包好,放在床下和箱柜桌凳旁边,以及室内四周,这样,可使屋内的空气干燥些。

3.木屑吸水。 在家里的地上可撒些木屑或谷壳,这样既可吸收水分,又可防止行人滑倒。

4.湿物置室外。 被雨水汀湿的雨衣、雨伞以及洗后的衣服,尽量不要放在室内。此外,最好能在房门口垫垫子,出入时把鞋底擦干,以减少室内的水分。

5.空间较小的室内,可采用吸湿剂降低湿度。常用的吸湿剂有生石灰、木炭等。生石灰的吸水量为1公斤吸水0.6公斤,当它吸潮化为粉末后,应及时更换,以免水分蒸发和粉末飞扬。木炭的吸水量为1公斤吸水0.03公斤,其吸湿性较生石灰要差,但晒干后仍能复用, 比较经济。

6.有条件可在室内安装空调设备,以恒定室内气温与相对湿度于标准范围内。

原文:

院子当中摆着一张长方桌子,郭全海用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说:“别吵吵,分马了。小户一家能摊一头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人分等,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听到叫号就去挑。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下。”

人们涌上来,围住桌子,好几个人叫道:“都知道了。就动手分吧。”

郭全海爬到桌子上,高声叫道:“别着忙,还得说两句。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

无数声音说:“共产党领导的。”

郭全海添着说:“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

许多声音回答道:“那哪能呢?”

郭全海说:“现在分吧。”说罢,跳下地来。

出处:出自作家周立波的《分马》。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了保卫胜利成果,彻底摧毁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把革命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在1946年5月4日,发布了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五四指示”。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就在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开展起来了。

这年冬天,周立波随军转战到东北,参加了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斗争。他工作的地点是松江省尚志县元宝镇。松江省是现在黑龙江省的一部分,元宝镇就是《分马》中的元茂屯。这期间,正是东北冰封雪冻的季节,农事不多,周立波经常同贫苦农民一起唠嗑,倾听他们无拘无束的谈天。

话题从斗争地主到家庭琐事,从风土人情到个人遭遇……他在元宝镇工作了半年,每天和农民一起战斗和工作,了解了平常几年也了解不透彻的情况,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东北农民生动的语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

1947年5月,周立波到松江省委编辑《松江农民报》。他亲身经历的土地改革的火热斗争,激励着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他写完第一部后,带着初稿又到松江省五常县的周家岗补充生活。周家岗是经过日寇并村集家的较富的大屯落,阶级斗争复杂尖锐,是省委土改工作的重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761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