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在乡下,和祖母一起过活,我的祖母年年种番茄和黄瓜,在乡下,番茄和黄瓜都是孩子们的水果。只是祖母太节俭,她种的黄瓜和番茄都要当蔬菜吃,且黄瓜必得留得很老才舍得摘下来,嫩黄瓜也不吃,多半是埋在酱缸里腌成酱黄瓜。眼看着一根顶花带刺的嫩黄瓜变成萎靡灰黄的老黄瓜,再变成皱巴巴的腌黄瓜,一咬一口咸和软,毫无鲜嫩的爽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何等悲伤的失望?!
而只要我一回到城里的外婆家,马上就有园林牌棒冰和正广和橘子水享用,几番往复,我难道还值得再去和那几个黄瓜番茄较劲?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吧,我对黄瓜和番茄彻底断了念想。等我长大以后,想吃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的时候,我也从未对这两样有过渴望,连带着玉米、南瓜,甚至蔬菜,一切田间地头的东西我都毫无兴趣。
童年的生活经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从口味到爱好、品性,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留下了童年的烙印。一般童年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渴求不得,等到有能力得到了,就会变本加厉地沉溺其中,以满足童年的渴望和缺失。还一种是彻底放弃,因为失去得太多,太远,就此永远不存向往。我就是后者吧。
黄瓜是一种外来蔬菜,原产地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热带雨林。张骞出使西域时,将黄瓜带回了中原,
最初,黄瓜被称作“胡瓜”。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石勒做了后赵的皇帝。石勒是羯族人,非常忌讳“胡”字。有一次,一个郡守拜见石勒晚到了。石勒问他原因,他不小心说了“胡”字。石勒当时没有表态。到了吃饭的时候,石勒忽然指着桌子上的黄瓜问那位郡守:“这是什么?”郡守知道石勒因为刚才的事心里不高兴,现在故意这么问他。郡守急中生智,回答说:“这是黄瓜。”
从那以后,“胡瓜”就渐渐就被称为“黄瓜”了。
——以上内容摘自米莱童书《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
黄瓜为什么叫黄瓜有一个故事,相传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登基做皇帝后,对自己国家的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问斩个赦。有一天,石勒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员,当他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打了补丁的破衣服来见他时,很不满意。他劈头就问:“樊坦,你为何衣冠不整就来朝见?”樊坦慌乱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随口答道:“这都怪胡人没道义,把衣物都抢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褴褛来朝。”他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头请罪;石勒见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责。等到召见后例行“御赐午膳”时,石勒又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这是石勒故意在考问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称做黄瓜,在朝野之中传开了。到了唐朝时,黄瓜已成为南北常见的蔬菜。现在黄瓜的种类很多,大致分为春黄瓜、架黄瓜和旱黄瓜。而闻名全国的品种乃是外形美观、皮薄肉厚、瓤小的北京刺瓜和宁阳刺瓜。但实际上它就是个故事,真正黄瓜叫黄瓜,是因为它本身的颜色就是黄色的(黄瓜初长成的时候是绿色,到老了就成黄色的了,本草纲目中说到过)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