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宝宝妈妈2023-05-13  36

白细胞增多是指血液中白细胞的占比比正常值高的情况。这种症状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疾病。那么白细胞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接下来就来了解一下吧。

白细胞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生理因素

生活习惯太过随意不加以节制从而导致白细胞高诱发一些病症出现。像一些剧烈运动、饱餐、淋浴、冬季产时间的暴露在冷空气中等现象都会致使白细胞的增高。有时我们对自己情绪不严格控制例如暴怒、紧张、恐惧等也会一定程度致使白细胞偏高。

2.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会导致白细胞偏高,尤其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感染,常见的如肺炎、阑尾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及败血症等病症。此外,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也可引起白细胞高。

3.药物因素

像一些肾上腺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等儿茶酚胺类药物,和一些抗生素如头孢赛曲、红霉素等以及一些肾上腺皮质激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引起白细胞的增高。

4.恶性肿瘤

某些肝癌、胃癌等,因癌组织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其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中的粒细胞释放入血,可出现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5.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心肌梗塞、肺梗塞等,白细胞明显升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6.白血病

白血病:粒细胞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可在(100~600)× 10^9/L 以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1、M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型)粒细胞一般可增至(10~50)×10^9/L。

关于白细胞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相关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今天分享的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祝你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您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1(0~1%)

淋巴细胞 L0.20-0.40(20%-40%)

单核细胞 M 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血常规检查的英文缩写是Blood。

血常规检查全拼为: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主要对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进行检查。

一、红细胞系统(RBC)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二、白细胞系统(WBC)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三、血小板(PLT)

(100~300)×109/L

扩展资料:

血常规检查的意义:

一、红细胞系统

1、病理性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

2、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3、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二、白细胞

1、生理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2、病理性白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3、病理性白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三、血小板计数减低

1、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2、血小板破坏过多,如脾功能亢进。

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血常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659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