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又称肺蛭病、并殖吸虫病,是由隐口科并殖属的卫氏并殖吸虫寄生于猫、犬及人的肺组织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病原体在脑、脊髓和其他器官中也偶有寄生。本病的特征为支气管肺炎的症状。在我国主要流行于浙江、台湾及东北地区。
〔病原和传播〕
本病病原是卫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又称肺吸虫,背部隆起,腹面扁平,红褐色。体表具有小棘,口、腹吸盘大小相近。体长7.5~16毫米,宽4~8毫米。
虫卵呈金黄色,不规则椭圆形,有卵盖,内含10余个卵黄球。大小为75~118微米42~67微米。
肺吸虫发育过程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各种淡水产或半咸水产的螺蛳,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产或半咸水产的螃蟹和虾。
肺吸虫在虫囊里产卵,卵通过与支气管的通道进入支气管和气管,随着宿主的痰液进入口腔,而后被咽下,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
在春夏季节,虫卵发育成毛蚴大约需16天,毛蚴在水中非常活跃,当它遇到中间宿主淡水螺蛳时即钻入其体内发育,成胞蚴,又需3个月再由胞蚴繁殖成为二代雷蚴,最后又繁殖成许多棕黄色的尾蚴。尾蚴离开螺蛳软体在水中游动,最后钻入螃蟹或虾的体内,变为囊蚴。
当猫误食含有囊蚴的螃蟹或虾,囊蚴便在小肠里破囊而出,穿过肠壁、腹膜、隔肌与肺膜,一直到肺脏,在肺脏内发育为成虫。
肺吸虫以终宿主的血液和组织为食,虫体寿命长达6~20年。
〔病候特征〕
病猫常出现阵发性咳嗽、呼吸困难、气喘、痰带腥味,有时呈铁锈色或棕色,呈支气管肺炎的症状,并可伴有腹泻、腹痛、发热、黑便等。
取病猫血液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中白细胞增多,核右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到感染后的第4~8周逐渐恢复正常值。
虫体多寄生于肺外,还可寄生于肝、脾、胰、脑、腹腔和胸腔等部位,有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虫卵可引起心脏、脑和脾的栓塞症。当虫卵在心脏冠状动脉处栓塞时,往往导致急性死亡。进入脑组织的幼虫可使猫发生抽搐、截瘫等。
在病猫的唾液、痰液及粪便中有虫卵出现便可以确诊。
〔预防和治疗〕
治疗本病可选用吡喹酮、丙硫苯咪唑、芬苯哒唑等。
加强日常管理注意环境卫生,保持清洁、干燥,禁止喂生食或未煮熟的蟹和虾等均可预防本病。
小伙因被螃蟹夹到手,反咬螃蟹一口,没料到染上了肺吸虫病。小伙感染这种病是因为螃蟹壳中有肺吸虫,肺吸虫是一种比较顽强的寄生虫,想要彻底杀死食物上的肺吸虫,必须要进行高温蒸煮,而且要把食物彻底煮熟,因为肺吸虫在高温环境下无法生存。如果不进行彻底烹熟,肺吸虫进入人体后会引起寄生虫病,这种虫子可以在体内活5~6年。
在生螃蟹中很容易寄生肺吸虫,除了螃蟹以外,肺吸虫和它的虫卵还存在于一些螺类及溪水中,当人们进食未加工或者半熟的生螃蟹、螺类或者饮用了未煮沸的溪水时都有可能感染肺吸虫,严重的话会患上肺吸虫病,新闻中的小伙就是因为用嘴直接咬螃蟹导致自己患上肺吸虫病。肺吸虫病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一旦患上这个病,会伴随着胸痛、荨麻疹、皮下结节或包块等症状,让患者的肝脏和其他部位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肺吸虫虽然生命力顽强,但是它非常怕高温,在高温的作用下,肺吸虫会被彻底杀死,但是一定要高温蒸煮一段时间,确保食物已经煮熟,不然的话会导致有的肺吸虫没有被杀死。生活中很多人会为了保证螃蟹等食物的新鲜,选择用酒精去浸泡螃蟹等食物,常见的有醉虾和醉蟹。他们认为酒精可以杀掉细菌,也可以杀掉肺吸虫这种寄生虫,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酒并不能完全杀死肺吸虫的虫卵或幼虫,食用后仍然有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想要食用海鲜,又想要杀死肺吸虫,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海鲜加热煮熟。
通过这个新闻告诉我们,我们食用螃蟹、虾等海鲜时,一定要煮熟后才能食用,这样才能杀死肺吸虫。如果吃了没煮熟的蟹虾,肺吸虫就会进入人体内,对人的身体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牛大型肺虫病也叫网尾线虫病,主要寄生在支气管内,引起支气管炎。
虫体特征和发育史
(1)虫体特征
病虫一般乳白色,细线状,内部的肠管呈黑色线状,一般雄虫在40~55毫米左右,雌虫在60~80毫米左右,交合刺两根,呈黄褐色,主要寄生在支气管内。
(2)发育史
一般雌虫在支气管内产卵,卵进入咽部,从而进入消化道,在消化道内孵出幼虫,幼虫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合适的条件下,经过两次蜕皮,成为感染性幼虫。通过牛的采食进入小肠,经肠壁,随淋巴液进入淋巴结,在此进行第3次蜕皮,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到心脏,经血液进入肺脏,到达肺泡,最后进入支气管。
症状
一般虫体在支气管内,刺激支气管黏膜,形成炎症,致使分泌物增多,有时和虫体一起阻塞支气管,从而引起肺气肿。感染严重时,病牛会出现咳嗽,鼻涕呈淡黄色,呼吸困难,贫血,消瘦,肺气肿严重时,会窒息死亡。根据临床症状,取鼻液或粪便,如果发现幼虫,便可确诊。
防治
(1)定期驱虫,在高发区一年驱虫两次。
(2)保持牛场和牛舍清洁卫生,并且注意饮水卫生。
(3)左咪唑,口服剂量为8毫克/千克体重。
(4)丙硫苯咪唑,8毫克/千克体重,拌料饲喂。
(5)伊维菌素,200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