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格化和非人格化

宝宝妈妈2023-05-09  43

人格化,是童话语言等文艺作品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段,对动物植物以及非生物赋予人的特征,使他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行道树》一文采用人格化的写法,把行道树人性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她心甘情愿而又忧愁无奈的表白,展示了一位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非人格化是指组织按照客观的、超然的和不变的特点去现其雇员以及外部人的程度。一个高度机械性组织很可能会在制宿用、薪水和提职决策时,强调讲究实际的指标(例如,受教程度、获得的证书、测试成绩、完成的培训项目,以及服务年限)。虽然在有机的系统中会考虑这些因素,但更强调实际成就和个人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僵硬的数量指标。

人格化

童话语言等文艺作品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段,对动物植物以及非生物赋予人的特征,使他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如《行道树》一文采用人格化的写法,把行道树人性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她心甘情愿而又忧愁无奈的表白,展示了一位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非人格化

福楼拜是主张作者声音在小说中应该完全退隐的,他的“非人格化”原理应该就是指,作者或者叙述者不要在情节中透露出他们知道小说人物的所思所想,因为福楼拜主张作者应该将事情原原本本地“展示”出来,即作者像是一个故事的旁观者,他是故事以外的人物,不可能也不应该将作者自己“人格化”从而加入了这个故事之中。

不能忍受和他人的性关系,而选择其所欲望的“非人”对象,或只自 娱。在通常的情况下,无论异性恋或同性恋的性行为,都是一种“人际”的 亲密关系和亲密行为。对于“非人际”性偏好的人来说,或者他们不喜欢甚 至恐惧或完全排斥和人的性接触,而以“动物”(活体)或“对象”(非活 体)为性满足的对象,他们在性生活中表现的人格特征,就很不相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642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