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是什么样子的

宝宝妈妈2023-05-01  52

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击奏体鸣乐器。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石”音。磬,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 磬的历史悠久,据先秦文献《尚书·益稷》记载:“戛击鸣球”,“击石拊石”。这“鸣球”与“拊石”,即是磬在远古时期的称呼。磬的名称,见于《世本·作篇》,传说为尧、舜时人无句所作。或传:“磬,叔所造。”可见,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尧或舜做部落联盟酋长时,磬已在使用。《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尧命夔击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兽”,描绘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会的乐舞生活场景。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长60厘米,上部有 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经测定,此磬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代的遗存,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磬的实物。

“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磬、铜磬、编磬、笙磬、颂磬、歌磬、特磬”等许多类型。每一种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的。它是由於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

例如“编磬”的制作方法:它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种音律的次序,横列成上下两排而组成的。还有一种叫做“方响”的乐器,它是“磬”的一种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长方形的铁板排列而成。

上面所说的“磬”,都是悬挂在“簨簴(钟磬架子)”上敲击的乐器。在朝鲜半岛,到今天还有“编磬、特磬”和“方响”被流传使用着。日本奈良兴福寺,不久之前还有一只“华原磬”被保存着,据说是一件非常名贵的古物。考其形状,是属於“钲鼓”的一类。

清年间,乾隆因喜爱此乐器,命苏州玉工制作了一百六十多枚碧玉特磬。其玉质光泽,上面饰有龙纹。在皇帝朝会或典礼时,设在太和殿檐下演奏,其清亮之声极其悦耳,闻者倾倒。

编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磬发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和随县出土了大型编磬。湖北江陵纪南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1970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套25枚编磬。磬体用青色石灰石制成,上部作倨(gōu)句形,下作微弧形,表面都有较清晰的彩绘花纹和略显凹凸的花纹。其中4枚绘有凤鸟图,色彩高雅,线条流畅。

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全套编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十六枚,下层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随时调用,这套编磬与编钟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调高上进行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其音响效应“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

1980年下半年,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物理研究所合作,将这套2400多年前的战国初期大型编磬复制出来,其发音与原编磬的标音铭文相符,低音浑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优美而动听,音域达三个八度,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

石磬其用途并非单纯为乐器。石磬既是“执掌祭祀和军事大权的部落显贵”又是“权威象征的庄严礼器”。

《尚书·益稷》载:“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就描写着原始部落祭祀活动中击磬伴奏着原始乐舞的场景。该文物现藏于环县博物馆。

磬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打击乐器之一。关于磬的起源,《说文解字注》曰:“无句作磬。”无句是尧舜禹时代尧的臣子,别名叔离。《太平御览》又有“凫氏为磬”和“黄帝使伶伦造磬”之说。

但是从考古资料看,最早的磬实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多见于龙山文化墓葬,经人工打制而成,表面粗糙,形制不统一,发音也不规律。夏代及以前的石磬出土较少,主要集中于山西、内蒙古和河南等地,并以龙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时期为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61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