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简述课堂问题及其应对?

宝宝妈妈2023-04-29  45

1.-般可分品行方面的和人格方面的: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不服从行为,易被发现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是与学生的个性关联在一起的不良行为,如孤僻退缩、焦虑抑郁等,不易觉察。2.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三点:

(1) 学生的人格特点、生理因素、挫折经历等

(2)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威信等

(3)校内外的环境,如大众传媒、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编排。

3.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 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2)合理运用惩罚

(3) 进行心理辅导。

第一,生活常规要求过于刻板化。笔者调查发现,不少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要求过细,有时对幼儿来讲甚至是一种严重的束缚。比如:喝水要一手拿杯子的柄部,另一只手托杯子底部,小步轻轻绕过其他小朋友,站到蓝色点子上;进餐时如果想添加饭菜要求幼儿举手示意,吃菜就做剪刀状,吃饭就握拳头,喝汤就举起一只手掌,等等。过于刻板化的生活常规要求不仅不能帮助幼儿接受常规,反而容易导致紧张情绪,也很难让幼儿从真正意义上去内化常规。

第二,生活常规的制定方式侧重于教师制定。调查显示,小班幼儿生活常规起码有80%以上是教师制定的,很少有幼儿参与,幼儿根本不理解常规,不知道为什么要排队、为什么不让说话。由于不理解常规,所以幼儿只是在被动地按老师的要求去遵守,规则意识一点没有得到提升。教师的监督稍一松懈,幼儿就不自主地开始违反常规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教师不停“管”,幼儿不断“违规”的局面。

第三,生活常规教育的指导方法不合理。良好的生活常规指导应该从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给幼儿个性适当的自由,然而很多教师为了工作简单轻松而采取了不合理的指导方法。例如,催促是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的普遍现象,教师总在说“快点、快点!”“我倒数十个数,必须......”“音乐声一停,必须所有人都坐回座位”等等。小班幼儿还处于比较散漫的阶段,教师的催促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难以接受,而教师又强迫他们必须接受,一旦违反便会招至训斥与批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602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