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会附在餐具吗

宝宝妈妈2023-04-22  42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乙肝的传播其实就是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而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体液传播,母婴传播等。已经证实,乙肝患者的唾液是可以含有少量乙肝病毒的,这就提示通过餐具传播乙肝的可能性在理论上是存在的。

但是通过餐具传播乙肝,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有可能:

第一点,餐具消毒不严格,餐具表面存在比较多的活的乙肝病毒。

第二点,使用餐具的人消化道粘膜有破损。

第三点,使用餐具的人对乙肝病毒没有免疫力。

因为很少量的乙肝病毒是不能致病的,消化道黏膜完整的情况下,乙肝病毒是不能侵入人体的,而人体如果有乙肝表面抗体,是可以对乙肝病毒免疫的。所以,乙肝通过餐具传播,只是理论上存在可能,现实中没有明确的证据证实过。

有弊。

如果一位带菌者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筷子上的唾液会将病菌连同食物一起送给别人,导致别人被传染疾病。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存在病毒交叉感染的隐患,疾病传播的概率就会增大。

避免通过口水交叉感染疾病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使用公筷,因为公筷不跟人体接触,只跟食物接触,用公筷能直接阻断诸如口腔疾病、消化道疾病、胃病等疾病的感染与传播,因此使用公筷是安全、健康、卫生的用餐方式,也是文明礼仪的体现。

扩展资料:

筷子细小凹槽里藏有许多细菌,会引发痢疾、肠胃炎等疾病,用餐前需彻底消毒;而“私筷”可能会将病毒交换给他人,家庭式常见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碗筷就有极大的“嫌疑”;若与甲肝、戊肝、手足口病、伤寒、肝癌患者混用餐具,病毒也可能通过唾液传染健康人。

而在生活中,“私筷乱夹菜”现象司空见惯:如今,多数饭店客人无特别要求时一般不放“公筷”,有的饭店给聚餐客桌配备的“公筷”也经常被“闲置”。

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爱吃的菜“挑肥拣瘦”翻个不停,甚至有人习惯性把所有菜夹起来放下去地反复“猫戏”。假如有此嗜好的人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筷头便会在大快朵颐之时,让同桌就餐的所有人成为“密切接触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公筷”应成为“用餐新风尚”

消毒餐具里杯子,有许多种类,玻璃杯,一般为钢化玻璃的100ML大小的多数;镁质强化瓷的杯子,有半纹杯、江中杯等,75-100-150ML的居多。消毒餐具中的杯子的清洗质量很重要,因为上面除了有油污外,还可以有茶垢、茶渍,还有饮料残留,清洗时可用OBO-4038多功能自动洗碗机,清洗30秒,再冲洗、漂洗。

碗、筷、碟、勺等餐具是家庭生活的日常必需用品,大量调查资料表明,从这些餐具上常可检测出各种致病微生物。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经常进行彻底地清洗和消毒,那么这些餐具就可能成为传播如甲型肝炎、痢疾、伤寒、结核病及食物中毒等疾病的媒介。特别是当家庭中有人得了上述各种传染病后,由于共用餐具可以引起这些肠道传染病在家庭中相互传播。因此,作好家庭中常用餐具的日常消毒。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570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