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口服奥司他韦!
流感的全称叫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也就是说,流感是宝宝感染了流感病毒所导致的。
当宝宝出现流感时,需要对症用药:
第一,抗病毒治疗,口服奥司他韦如果通过化验确诊得了流感,并发症高风险(年龄不到 2 岁)的宝宝和流感症状重的宝宝,可以口服奥司他韦进行治疗。
尽管流感通常具有自限性(也就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自愈),但有研究表明口服奥司他韦可以有效缩短疾病持续的时间。
奥司他韦有两种剂型,颗粒剂(规格有 15 mg 和 25 mg)和胶囊型(规格为 75 mg)。
注意,奥司他韦作为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确诊之后才能给宝宝服用。
另外,吃药推荐疗程是 5 天,如果在服药期间症状好转(大多数情况下流感也都会自然好转),也建议按照医嘱完成 1 个疗程,以防产生耐药性。
如果宝宝服药后呕吐严重,下次可以和食物一起吃。
第二,发烧时,服用退烧药如果孩子体温较高或因为发热而有不适表现,可以给宝宝服用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按说明书剂量或医生的医嘱口服。
对乙酰氨基酚可用于 3 个月或以上的宝宝,布洛芬用于 6 个月或以上的宝宝,服用前最好先咨询医生。如果要给低于这两个年龄段的宝宝使用,一定要先让医生对宝宝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为了减少重复给药或剂量错误等风险,通常不太建议两种退烧药交替使用。
虽然同时或交替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在退热方面确实比单用一种退热效果更好,但这可能会增加肝、肾损伤的风险(尤其是对于脱水的儿童),并且目前还不清楚这种体温降低是否有临床意义。
一种退热药物在规范使用的情况下,往往就可以有效控制宝宝的体温了。
在使用退烧药物同时还可以根据宝宝的情况,多喝水,根据宝宝感觉增减衣物,帮助降温。
引起 咳嗽 的原因很多,其 用药 也非常复杂,所以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服用咳嗽药物。如伴有痰,应以祛痰为原则。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12岁的孩子咳嗽吃什么药吧,仅供大家参考。12岁的孩子咳嗽吃什么药
1、轻微 感冒 (喷嚏、流涕):保婴丹(风寒感冒)、牛磺酸颗粒(风热感冒)、珠珀猴枣散、小儿宝泰康(风热)、 小儿感冒 颗粒、馥感林口服液、小儿金丹。
2、感冒、咳嗽:猴枣牛黄散、保婴丹、小儿感冒颗粒、小儿清肺口服液(同仁堂)、小儿止咳糖浆(露)、清宣止咳露
3、咳嗽、多痰:小儿止咳糖浆(露)、清肺化痰颗粒、沐舒坦、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保婴丹、猴枣牛黄散、健儿清解液
4、常用抗病毒药:板蓝根(中)、新博林(西)
5、常用消炎药(抗生素):希刻劳、阿奇霉素、阿莫仙等。
6、也可以配合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 中药 外贴,由于不用辨证效果较好,比较受推崇。如夏天用的三伏帖、百草琼浆益气贴等。
12岁的孩子咳嗽不适合吃的药物
宝宝一般不适合使用中枢性镇咳药,比如:可待因、咳必清、咳美芬等。婴幼儿的 呼吸 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咳嗽反射较差,气道管腔狭窄,血管丰富,纤毛运动较差,痰液不易排出,如果一咳嗽,便给予较强的止咳药,咳嗽虽暂时得以停止,但气管黏膜上的纤毛上皮细胞的运痰功能和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蠕动功能受到了抑制,痰液不能顺利排出,大量痰液蓄积在气管和支气管内,影响呼吸功能。
联邦止咳露中含有可待因,要注意服用剂量和时间,一般较剧烈的刺激性干咳可选用这类止咳药,但要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使用。
12岁的孩子咳嗽的引发原因
1.感冒引起的鼻液后流,刺激咽喉部和呼吸道,引起咳嗽
2.病毒感染呼吸道后,其敏感性增高而且宝宝的呼吸道粘膜柔弱,缺乏有效的自身保护和防御功能,对外界刺激比成人敏感,更容易诱发咳嗽。
就是这看起来很简单的幸福,对一些有遗传疾病的女性来说就是很难实现的愿望,比如有慢性乙型肝炎的女性。
在我国就乙肝高发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家族性传播,其中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如果女性患有乙肝,所生宝宝又未注射乙肝疫苗,那宝宝就大有可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而且,宝宝最初感染病毒的年龄与慢性乙肝有密切的关联。
据有关数据显示,胎宝宝、新生宝宝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大约会有90%~95%的概率会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儿童感染病毒后,大约会有20%的几率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而到了成年时期,感染乙肝病毒,只有3%~6%的可能发展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这也就是为什么,宝宝在一出生就会被及时注射乙肝疫苗的原因。
所谓母婴垂直传播,就是宝宝直接受到母体病毒的传染,具体表现分这三种传染方式:
▷在母体子宫内受感染:
我们都知道胎宝宝就是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这些营养物质多存在于母体血液中。
如果孕妈体内携带乙肝病毒,那么乙肝病毒可能就会直接通过胎盘屏障,从母体的血液,进入胎宝宝的血液,形成宫内感染。
有文章指出,怀孕时胎宝宝受传染的机会并不是很大,大约会占3%。
▷在出生过程中内受感染:
有过顺产的经验的宝妈都知道,顺产时,宝宝是要经过妈妈产道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宝宝误吞乙肝病毒的妈妈的羊水,或者与妈妈的体液及血液有直接接触与交流,那就会造成宝宝直接感染上乙肝病毒。
这种分娩时婴儿被传染乙肝病毒的方式也是最常见的母婴传染方式。
▷宝宝出生后受感染:
有些宝宝躲过母体子宫内受传染和分娩时受传染的“命运”,却依然受到妈妈所携带的乙肝病毒的感染。
这主要是因为宝宝出生后,与妈妈有直接的体液和血液接触而被传染,比如宝宝使用沾有妈妈唾液的食物。
而这种体外通过体液和血液接触传染的途径,发生率也是偏低的。
当然,如果能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渠道,那宝宝会携带病菌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孕妈在孕期要密切检测身体状况
对于初次产检的孕妈们来说,在产检时要检查“乙肝五项”,也就是我们常人检验的“乙肝两对半”这一项目。
如果检查结果正常,那孕妈就无须担心,接下来按照常规孕期保健即可;如果检查结果并不理想,那孕妈就要在做一些其他方面的检查,以进一步判断孕妈身体状况。
到孕中期,携带病毒的孕妈,即便是肝功能正常,或者轻度异常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情况,孕妈们还需要再做一次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的检测,以随时了解孕妈的体内病毒复制的情况,看是否需要给孕妈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切断母婴传播渠道。
整个孕期,孕妈都不要因为体内的乙肝病毒而有思想恐惧和担忧,配合医生叮嘱要求,多做产检以密切检测病毒发展状况,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待产。
▶分娩时要做到“联合免疫”
很多妈妈也考虑到顺产会加大病毒传染的几率,所以就会选择剖腹产,来切断传播途径。
其实,选择何种分娩方式与母婴传播风险的大小,并没有确切的关系。准妈妈们在临产前,可以根据医生的评估和检查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我国目前对妈妈患有乙肝的新生宝宝,目前一般采用乙肝疫苗主动免疫和免疫球蛋白的被动免疫,这样双重免疫保护。
即新生宝宝在出生12小时内就先注射乙肝疫苗,然后在宝宝一个月大和六个月大的时候,分别注射第2支和第3支乙肝疫苗。最后,再给宝宝做系统的检测,以了解免疫系统是否建立。
▶母乳哺乳需要谨慎分情况
很多乙肝妈妈担心孩子吃不了母乳。其实,孕妈如果整个孕期都没有服用过抗病毒药物,而且宝宝出生后已经接受规范的“联合免疫”,这样的情况是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的。如果妈妈们是在担心,咨询医生意见也是可行的办法。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妈妈们时刻注意卫生,做到喂奶前认真洗手,及时对奶瓶进行消毒,一定不要口对口地给宝宝喂食,餐具也要记得分开使用并进行及时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