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发脾气就打人。这是为什么呢?孩子发脾气打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毛毛是一个两岁的男孩,通常由他的祖母照顾。他的父母白天需要去上班。
毛毛说话很早,发音清晰,性格外向,所以活泼可爱。
奶奶也很喜欢毛毛,只要可能,她都会尽力满足他的要求。
然而,在毛毛两岁左右的时候,他突然变成了一个讨厌的“麻烦制造者”,总是喜欢把家里弄得一团糟。
最近,毛毛迷上了拼图,所以奶奶给他买了不同风格的拼图。毛毛总是乱扔拼图,它们散落在房间的每个角落,特别难清理。
奶奶平时很少愿意管教孩子,可是有一天,她刚收拾完东西,毛毛又扔了一地。她非常生气,批评了毛毛几句。没想到小家伙居然抬手打她,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
奶奶抓住毛毛的手,试图和他讲道理。然而,毛毛越是阻止她,她越是努力工作。她抓起奶奶的老花镜扔在地上。事情渐渐有了转机。
这时候奶奶不知所措,就去卧室让自己的怒气平息。
像毛毛这样,在隔代教育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多,很多孩子可能会突然有这样的暴力行为。为什么毛毛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下,奶奶的管教对吗?
婷婷,3岁,是一个很温柔的女孩。她平时吃饭睡觉都很规律,很少和大人吵架,所以很听话。
不过婷婷有点内向,反应有点慢。比如你带她去人多的地方,她会观察,很少主动参与。
最近她父母开始担心她对幼儿园的适应,怕她不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求。那么像她这样的情况肯定会被老师和孩子忽视。
其实婷婷这样的孩子,上学后会让家长和老师很省心。但是婷婷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
她有些压力,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还是真的安心,我们理想中的好孩子?这才是我们需要鉴别和区分的。
为什么要区分?
因为很多现实案例告诉我们,平时学习好,听话的同学,可能会因为很多积累在心里的情绪没有办法释放出来而导致非常冲动的行为。
还记得去年毕节那个因为压力和情绪没有出口而杀死班主任的优秀高中生。
跳跳是一个五岁的男孩。他很有自己的想法,从小就会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比如他为了让父亲买他喜欢的玩具,在超市里走来走去,不肯离开。最后如果爸爸还是不给他买,他就会大哭一场或者坐在地上不肯走。
上了幼儿园之后,蹦蹦跳跳自然不让人省心。有好几次,我妈被老师叫去了,原因要么是上课多嘴,不听老师管教,要么是他和别的孩子发生了矛盾。
我妈很无奈。她其实想了很多管教方法,但是不管怎么教,怎么罚,她还是我行我素。
其实像跳跳这种有特殊想法的孩子还真不少。这样的孩子,即使没有弟弟,或者生活中没有突发事件,也不是那么容易循规蹈矩的。
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多行为问题都与情绪发展有关。上面提到的毛毛、婷婷和跳跳是三种典型的情感类型。
因为直到小学,孩子大脑中负责情绪的部分正在迅速发育,一旦情绪被激起,就很难控制——大脑中负责理性行为和解决问题的部分要到成年后才会逐渐成熟。
所以,指望孩子像我们成年人一样理性思考,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①接受父母自己的情绪
首先,我们做父母的需要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个感知。
比如上面提到的毛毛奶奶,在局面失控的时候选择了回避,因为她不允许自己产生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
也有一些父母听不进孩子的哭声。他们一哭就坐立不安,想马上制止,多半是这个原因。
其实哭只是孩子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大人会情绪失控,我们会哭,会发脾气。只有接受了自己会有各种情绪,才能感知和接受孩子的情绪。
很多人在管教孩子的时候都会责怪自己失控,但其实我们比责怪自己更应该做的是及时修复关系。比如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认真的告诉孩子,当这种情绪发生时,你的感受。
这样不仅可以重新建立与孩子的情感联系,还可以为孩子树立如何处理后悔、悲伤等情绪的榜样。
②看到并接受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也恰好是我们和他谈情绪的最好时机。
这种谈论情绪,不是阻止他发泄情绪,也不是转移他的注意力,而是引导孩子理解他此刻的情绪。
比如告诉他“你觉得特别难过是因为……”让他觉得他的这种情绪被看到了。
比如第一种情况下的毛毛,我们其实可以跪下来告诉他:你现在很生气,气到要打你奶奶了。
再比如第三种情况下的跳跳。当他的母亲在照顾他的弟弟时,他感到特别生气。他希望这个时候妈妈在照顾他,对吗?这个时候,妈妈需要对他说:“如果有时间,妈妈特别愿意和你在一起。”认真地向孩子表达这种感受。
PS:不同年龄的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同
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孩子可能特别没有安全感;一个是他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不会主动停下来,因为在过去的经历中,只要他一哭,就会有人哄他。于是,他没有哭着释放情绪,而是想通过哭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是否能够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没有,我们会在以后的育儿中做更多的调整。③帮助孩子理解和整理情绪
能够理解情绪是孩子获得社会参照的基础。
社会参照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孩子能够通过周围人(通常是母亲)的一些表情作为参照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如果妈妈开心,他会觉得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很好;如果母亲不高兴,她会警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孩子七八个月的时候,开始对大人的面部表情非常敏感。这时候我们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表达一些情绪,比如妈妈笑了,因为她很开心;宝宝笑了,你一定很开心。
除了快乐、悲伤这些简单的基本表达,我们还可以设置兴奋、沮丧等更复杂的情感语言。这样,孩子在一岁半左右的时候,就能清晰地辨认出父母的表情。
说到这里,我们回到第二种情况。对于婷婷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平静的孩子,我们需要观察她看到同龄的孩子哭的时候,是会表现出同样的悲伤,还是对别人的表情很冷漠。如果是后者,那就要重视了。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绪,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猜情绪游戏。
我们可以让母亲表演,孩子猜,告诉孩子这个表情是开心的,这个是悲伤的...
也可以让孩子表演,妈妈猜。这是一款非常不错的亲子互动游戏。孩子会很喜欢,会做各种鬼脸。甚至我们都很难猜测他是开心还是不开心。
这时候我们可以拍下宝宝的表情,或者带他去照镜子,告诉他:宝宝,你心情很搞笑。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在家里设立一个“情绪箱”或者“情绪墙”。每次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发现一些新的情绪,我们就把它们写下来或者画出来。然后,放入情感盒子或者情感墙,慢慢积累。
④帮助孩子划清两个界限,解决问题
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划清界限。
第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之间要划清界限,也就是孩子的所有情绪都是母亲认可的。你可以向母亲表达任何情绪,但你的行为是错误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们要无条件接受孩子的情绪,有条件接受孩子的行为。
第二,要划清大人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的界限。我们不应该对孩子发泄情绪。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拿孩子出气。
比如第一种情况。那时候奶奶心情不好,真的应该去别的房间,和孩子隔离。这样有助于她释放情绪,为和孩子进一步交流创造条件。
但可惜的是,奶奶在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之间划了一条线之后,没有再往前走一步。其实她也需要跟孩子说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允许的,比如告诉他们,如果这种行为一再发生,你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但是,因为隔代教育有一个通病——老人对孩子特别溺爱,或者管教不一致,所以不能温柔坚定。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告诉奶奶这种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然后把这些不好的行为讲清楚,让孩子看到后果是什么。
李开复曾经说过:“在任何领域,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的两倍。论成功的层面,情商比智商重要好几倍。”
而情商最基本的就是情绪管理。从小帮助孩子管理情绪,会为他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这一切都是从我们自己的情绪管理开始的。一起鼓励。
▽▽▽
春天,万物复苏,阳光明媚。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孩子脱下厚厚的冬装,户外活动明显增多: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加,体内细胞和器官功能活跃,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孩子每天在阳光下玩耍,不仅能使身体获得更多的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还能使骨骼得到良性刺激,有利于骨骼生长。
所以,妈妈要抓住宝宝长高的季节,让宝宝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