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中,“穷”似乎特别宽容。在古诗词中,“穷”往往是品德高尚、刚正不阿的体现。即使经济像今天这样发达,仍然有“穷养儿”的观念,“穷孩子早当家”仍然被奉为信条。
但是,很多家长似乎误解了“供养不力”的含义。以“穷养”为名,实际上做的是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傻事。在很多家长心里,穷就是这个意思:
①把“穷”挂嘴边,来作为激励孩子的方式,比如“咱们家这么穷,你可要出息啊”。②以“穷”“小孩子不能攀比”等理由,扼杀孩子合理的需求。③以“穷养”为名,严格控制孩子的开销,自己却大手大脚。
对于很多信奉“穷养”的家庭来说,“穷养”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减少对孩子投入的借口。这么差的教养会有什么后果?我觉得最严重的是孩子的自尊心“差”。
我以前的一个男同学讲了自己的经历。有一年暑假,他在家附近认识了两个同班的女生,两人聊到了一起。后来女同学建议去街上转转,他身无分文就去找他妈要零花钱。妈妈不肯给,说:“请同学吃饭?为什么这么小就开始做这个?!"他再三央求,他妈终于掏出10块钱扔在地上:“拿着!”。他不想接,但又不想错过和同学社交的机会。最后他弯腰捡起那10块钱,给女同学买了两瓶饮料,谎称有事回家了。
母亲觉得把10块钱扔在地上也无所谓,喊着“拿着”,把一个男孩的尊严伤得体无完肤。不管这个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如何,当他弯腰捡起那10元钱的时候,他就已经认定自己是“穷人”了。他母亲的行为伤害了他的尊严。
我们经常看到一句话“父母不一定给你最好的,但他们会给你他们能给的最好的”。我们经常告诉孩子要永远感激父母。同时,似乎也要告诉家长,有钱确实是你的权利,但不要把这种权利作为伤害孩子的武器。 “穷养”的反义词应该是“溺爱”、“娇纵”,但“穷养”的近义词绝不是“一毛不拔”!“穷养”所指的并不是一味拒绝孩子所有金钱方面的要求,更不是一次次的给孩子灌输“咱家很穷”的思想。“穷养”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无论贫穷或富有,学会让孩子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孩子金钱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影响的,家长要以身作则。精打细算可以,但贪小便宜不要身无分文,不可取;高消费可以,冲动消费不可取。需要什么,有用什么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