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学校接CC,到的有点早,就在幼儿园门口的长椅上坐着刷后台消息。
突然听到旁边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哭着要妈妈。
仔细听两句,大概就能听出个所以然了。
这个小伙伴在和一个小姐姐玩过家家。两个人正在采摘一些树叶来“烹饪”。不知怎么的,小妹妹抢走了她所有的叶子,她跑去找妈妈帮忙。
但我妈温柔而坚定地说,这是你和孩子之间的事,你得自己解决。我母亲不会干涉你的事情。
孩子听后哭得更大声。
妈妈又开口了:你可以告诉孩子,这是我的。我还没说完。你必须自己去拿回来。
孩子还是哭着求妈妈帮忙。
正好,抢叶子的小姐姐又对她做了个鬼脸,小姑娘气得跺脚大哭。
妈妈说,发脾气没用。你应该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奶奶说我再给你摘一些。它们不是树叶吗?树上没有一些,是吗?我们多挑点吧!
整个过程我百感交集,真的很想冲过去帮小女孩把树叶拿回来。
其实很多妈妈都有留言,问孩子发生矛盾时,家长是否应该介入。
有些人,就像刚才提到的那位母亲,认为孩子之间的事情应该自己解决。大人的介入,剥夺了孩子解决矛盾、锻炼社交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机会。
而且大人插手,有点欺负小的嫌疑。
对于两个势均力敌的玩伴,我基本上对上面的处理没有意见。
接近是什么概念?
不是你三岁我三个月,也不是你90CM我93CM,也不是你28kg我29kg。
但是两个孩子在心智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上是平等的。
首先,两个人都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流畅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口头上的,一个是心理上的。
比如3岁以下被他们称为豆子的小家伙,语言表达不正常,孩子听不懂自己妈妈说的话。你能指望对面那个被他们叫做豆子的小家伙秒知道吗?
不用说,这自然需要父母的干预。
另外就是语言表达没问题,但是你可能心理上没准备好。
就像刚才那个小女孩说的,虽然她已经跟妈妈说清楚了,但是她没有足够的精神勇气在别人面前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冲突后控制情绪的能力相当
表达想法只是沟通的第一步,因为第二步很可能是谈判的失败。
这个时候,孩子发泄情绪的方式就很重要了。
如果是小哭,或者互相来回打几下,还是在正常范围内。
但是如果一方的孩子完全失控,歇斯底里或者有暴力倾向,对另一方造成了压倒性的身体欺凌和心理冲击,那么家长就必须介入。
这种情况说明这个孩子还没有完全具备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不管他现在多大,母亲都需要先把他带离现场,控制好他的情绪。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不能让他欺负别人。如果是对方的孩子,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待宰的羔羊,让别人欺负吓唬我们。
所以不是势均力敌的孩子就不能社交?
自然不是,也不可能是。
孩子的社交范围这么大。他们在楼下的小花园和游乐园里哪里能找到恰到好处的玩伴呢?
社交冲突是培养社交能力的必经之路。
每个孩子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无法避免欺负和被欺负,这也是孩子非常重要的社会经验。这样才能明白,社会不只是家里那样,大家都让着他。
我们不必刻意回避这些冲突。我们应该做的是,教会孩子正视,学会如何处理这种欺负和被欺负的过程。只要家长处理得当,同时感受到这两种角色,孩子会更容易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有人对我犯罪,我不会被激怒。
慢慢的,他会明白:
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错了就做什么是对的;
被拒绝的时候要懂得调整心态,拒绝别人的话要有礼貌。所以,在力量悬殊的社会纠纷中,母亲的正确介入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开篇的例子,我同意那个妈妈的大部分做法。这基本上是处理孩子之间“非暴力冲突”的标准模式。她与她的孩子达成了共情,并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
但是我忘了一件事——我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社交能力的真实水平。
社交能力不能光靠把孩子推出去就逼出来。
孩子不是生来保护自己的。他们需要在观察父母如何保护的同时,慢慢学会保护自己。
孩子之间可以互动到什么程度?
别人欺负自己的时候应该说什么,做什么? 当你的权益被拒绝时,你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父母要陪他散步,他才知道该怎么办!
孩子1岁不随便打人,2岁有矛盾就哭。到3岁时,他们可以自动学会礼貌、有力和克制地谈判。
说到底,如果孩子到了规定的年龄,没有达到妈妈们心目中社交能力的标准,一个是孩子的性格(有的是慢热,有的是交际能力差),另一个一定是因为父母没有给他足够的、正确的社交经验。
当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社会模式,自己去处理社会问题,但让他迈出这一步的前提是父母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让他知道,即使沟通失败,在他受委屈或受打击的时候,也没什么好怕的。父母永远是最值得信赖的求助对象,永远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
相反,如果父母不做任何让孩子有安全感的支持行为,反而让孩子觉得你在看着却不去帮助他们,强迫他们自学,让他们自己承担一切。安全感从何而来?
一个内心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怎么会有信心质疑别人关于打地板的事情?
社交能力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后天能力。幸运的是,从任何时候开始弥补都不晚。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准备好,除了鼓励和感同身受,你还要义无反顾地帮孩子拿回属于他的东西。
告诉你的孩子,害怕去没关系。妈妈可以陪着你,直到你足够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