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砖头那么软,怎么挡得住狼?
周末,带小诺去离家不远的“成长湾”玩了一天,里面玩的是各种职业体验项目,也就是角色扮演的游戏。小诺第一次参加这类活动,起初不大乐意,慢慢才喜欢起来。她体验的各种职业中,有一项是在建筑馆当建筑工人,当时馆里只有她一个“工人”。工作人员给小诺换好工作服,戴好安全帽,把整面“墙”推倒,让小诺重新砌。红色的“砖头”堆满地面,小诺一块儿一块儿地往上码,“工作”得挺专心。“下班”出来后,小诺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砖头那么软,怎么挡得住大灰狼呢?”我反应了好几秒,才明白她说的是刚才在建筑馆里玩的砖头,那应该是海绵或者泡沫做的仿真砖,很轻且有弹性。然后问了几句才知道她想到的是《三只小猪》的故事,里面第三只小猪建的房子,是用砖头和石头建的(我是这么跟她讲的,原著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挡住了大灰狼的攻击。小诺听这个故事时,曾问过我们家的房子结不结实,会不会有大灰狼跑进来,我告诉她不会,因为我们的房子是砖头做的。今天孩子突然发现砖头这么轻这么软,于是对我们家产生了怀疑和不安全感。我赶紧跟她解释,我今天玩的是假砖,真砖很硬很结实。
小诺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她担心我们家的房子是否坚固到挡不住狼。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威胁到了她的安全感,所以她特意问了我。
如果这个误解不会对她产生这么大的威胁,她很可能就没有提出这个疑问。再或者,如果我之前没有给她讲过《三只小猪》的故事,没有说过我们家的房子如何结实坚固,她的误解就不会与之前的认知产生冲突,那么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对砖头产生了误解。仔细想想,孩子还有多少误解,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在室内儿童乐园里,普遍用决明子代替沙子,让孩子尽情玩耍。决明子比沙子干净轻便,是个不错的替代品,可是这样会不会让孩子以为这就是沙子呢?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误导了孩子。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我会不寒而栗。
2、虫子、蚯蚓都很像蛇
无独有偶,今年春天,小诺看到小区的地上爬着蚯蚓,也误以为是蛇。蚯蚓和蛇的形状很像,只是大小天壤之别。
3、原来猪比鸡大多了
那么你怎么知道猪和鸡谁更大呢?
从书上的画看不出来。许多动物绘画非常抽象,只有孩子才能认出他们画的是什么。在电视或其他画面上,只有“同框”的真猪和真鸡才能在大小上相提并论。其实很少有人会专门拍这样的照片,所以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而孩子接触最多的文字,看看都是怎么描写的:大公鸡喔喔喔~~~,一只小猪噜噜噜~~~。读这样的文字,得出鸡比猪大的结论,不是顺理成章的事么?在故事里,作者常喜欢把大的凶猛的动物往小里写,觉得这样很可爱,比如小老虎,就很可爱,大老虎,呃,好吓人啊!在许多批量快速生产的图画书里,各种动物都一样大:小熊、小兔、小鸡......说到这里,我在想,看《喜羊羊与灰太狼》长大的00后们,会不会以为羊比狼厉害呢?会不会觉得狼都很可怜呢(话说,我每次看喜羊羊,都非常同情灰太狼)?然后,有一天,我感慨万千:狼吃羊这么容易!
4、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什么是瓦特?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根本不成为问题,以至于忘记了孩子可能没见过瓷砖,需要我们特别的解释和介绍。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真实环境中。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能够,就请带孩子出门,去品尝不同的美食,去欣赏不同的风景,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眼界开阔了,心胸才宽广,心胸宽广了,人生才有大格局。如果不能够带孩子出门,就请蹲下身来,从孩子的高度和角度看这个世界。想一想哪些事物他们可能没见过,哪些事情他们可能会误解,放弃我们的想当然和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