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扼杀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text=尹建莉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学前学习是“启蒙教育”吗?
好的启蒙教育在形式上应该是嬉戏的、奔放的、多样的、与生活相关的。内涵应具有技能训练、语言发展、想象力激发等一系列智力启蒙功能。目前的学前教育迫切希望孩子掌握书本知识和考试知识。书桌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封闭的学习内容羁绊了孩子的想象力,教学方式违背了孩子的天性,枯燥的作业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是功利化、奴役化的学习,让孩子远离了智慧训练,走向了“智慧训练”的反面,这是一种反智慧教育的行为。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早教”,而不能称之为“启蒙教育”。
但是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有些上过学前班的孩子比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更优秀”。这里说的“强”是在识字、计算、考试,但这个“强”是不真实的。目前小学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学模式和价值取向。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家长,在手段和目的的问题上,大家都很迷茫和失落。他们对一些教育问题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孩子的教育上形成一些不正常的、浅薄的价值判断。学前教育迎合了这样一种错误的价值取向,鼓励孩子在作业、考试或纪律上早早表现出“训练有素”的样子。但这“强”吗?
且不说这种“训练有素”涉及多少反师范行为,留下多少后患。孩子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学业优势”是短暂的,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太久。培养人生策略,比如长跑策略,开始跑在前面的人不一定能领先。不信你可以去小学三四年级调查。孩子学习的差异和是否上过学前班没有因果关系。
在教育中早就发现,如果孩子在学习中不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一些问题,体会不到克服困难的乐趣,只是反复咀嚼已经知道的东西,就会导致对知识的冷漠和轻视。经历过“学前班”的孩子,课程知识略高于普通孩子;那么他就没有学习中的新鲜感,没有发现的乐趣,没有克服困难的兴趣。他在学习上很容易轻浮,不会努力学习。父母以为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一遍,孩子的基础会更扎实,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再者,由于幼儿教师水平差,大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不当。特别容易对孩子的学习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孩子厌学,让孩子对上学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兴趣是天才”。什么样的“聪明”或“早动手”能胜过“兴趣”二字?所以,“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是最宝贵的东西,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孩子未来在学习上的潜力和智力也来源于这两个方面。良好的科学教育可以让一个孩子小小的身体像核弹头一样储存巨大的能量;急功近利的教育,就是把孩子做成一个烟花,只能炫一会儿。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我当初的想法挺简单的,但是我并没有打算让孩子在学前班学到很多东西。我只是觉得幼儿园很好玩,学前班也是。学前班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并尽可能多地学习。现在就算你这么想,难道没必要送孩子去学前班吗?
觉得学前班“至少能学到点东西”。这种想法包含了当前教育中一个典型的观念错误,就是轻视孩子玩耍的权利。把玩想的一文不值,认为玩可以多可以少,可有可无,认为“学知识”有价值,学总比不学好。持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知道,对于幼儿来说,智力的成长不是在课桌上,而是在游戏中。
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提出了一条“最大胆、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即在儿童的早期学习中,“不但不应该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让时间白白流逝。”他强调要让孩子自由玩耍,反对用课程学习来占用孩子的玩耍时间。就目前的学前教育教学而言,无论你是否对孩子提出了学习要求,只要你把孩子送到了学前班,这个环境就会主动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
孩子年龄越小,启蒙教育的迫切性越强,越需要一个良好的智力成长环境。他被剥夺了一年心智发展的黄金时间,不知道以后会损失多少。心理学上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是在6岁之前。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的是“一寸光阴一寸金”。怎样才能让这黄金时间变成生锈的铁?即使是纯粹的无所事事的玩耍,也好过违背孩子天性的“提前学习”。
启蒙教育可以让孩子成才,不恰当的“早教”只能让孩子平庸。反对“学前班”,本质上就是反对不科学的学前教育,急功近利。不让孩子上学前班,目的是把好的学前教育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