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功能亢进是做脾栓好,还是脾切除

宝宝妈妈2023-09-06  48

对于继发性的脾功能亢进,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比如感染得到控制,白血病得到缓解,门静脉高压降低等,脾亢多数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通过非手术治疗后依旧难以控制的脾脏肿大,因为没有特异性药物能够遏制,一旦造成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导致严重的出血等,外科或介入治疗则为首选的方式。一般包括脾脏切除、脾脏部分切除、介入治疗(目前以脾动脉栓塞为主)等,其中又以脾脏切除术疗效最直接和确切。 除原发性脾功能亢进症和脾脏本身疾病如脾肿瘤适合行脾切除术外,因脾功能亢进症行脾脏切除术,需要符合严格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疾病:1、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充血性脾肿大;2、感染性疾病造成的脾肿大,如脾脓肿、结核;3、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内科治疗无效者;5、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引起巨脾者;7、戈谢病;8、某些何杰金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脾切除术或脾动脉栓塞仅能解除脾脏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不能根治原发病。尤其有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红白血病的脾功能亢进对疾病本身的症状有缓解作用,慢性骨髓纤维化症的患者在骨髓硬化时造血功能可以转移至脾脏,或者戈谢病在切除脾脏后肝脏病变或可加重,切除脾脏可能弊大于利。 对于适合切除脾脏的患者,自身条件是否可行,是否有手术禁忌症,也需要在正规医院专科进行评估。如果无法耐受手术治疗,通过创伤较小的介入治疗,不失为合适的选择。 脾功能亢进虽对健康不利,但其造成的影响有限,除重症病例会因出感染、血倾向等危及生命,大部分脾亢患者的预后往往与原发病直接相关。鉴于原发病的多样和复杂性,针对其进行预防几乎无从谈起。考虑到我国属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预防肝炎的传播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还是有意义的。 其它病因导致的脾功能亢进,治疗的选择需要充分参考血液、风湿、感染科的专业意见,对切除脾脏的影响作出充分评估,再决定是否行手术治疗。

那必须看是什么样的症状引起脾脏栓塞?可以使用中草药,万不得已可以切除!救命要紧哦!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脾的组织中有许多称为“血窦”的结构,平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当人体失血时,血窦收缩,将这部分血液释放到外周以补充血容量。血窦的壁上附着大量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病原体和异物。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脾脏切除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脾的肿大对于白血病、血吸虫病和黑热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促吞噬素(Tuftsin)

Tuftsin是美国Tufts大学教授Najjara于1970年首次发现的一种四肽物质,目前已知脾脏是体内Tuftsin的唯一来源。Tuftsin作为一个参与免疫调节的体液因子,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通过激活多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嗜细胞,提高他们的吞噬、游离及产生细胞毒的功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除此之外,脾脏还产生其他多种免疫因子,促进吞噬作用,清除体内外抗原,这是切脾后凶险感染综合征(OPSI)的原因所在,也是保脾手术的理论依据.

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约占脾内淋巴细胞总数的55%,在肿瘤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继而分泌特异性抗肿瘤的免疫球蛋白IgG,且具有抗原提呈能力.研究发现,脾脏切除后,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且血清IgM水平明显下降,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T淋巴细胞

脾脏拥有全身循环T淋巴细胞的25%,直接参与细胞免疫,并对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分布有重要调节作用.脾脏对T淋巴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是肿瘤免疫的一个重要环节.脾脏切除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改变,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Th)数量减少,抑制性T淋巴细胞(Ts)数量相对增高,导致肿瘤免疫抑制.

巨噬细胞

脾脏中大量的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抗原颗粒的作用,还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PC),调节和增强免疫应答.除自身能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

IFN、IL-1等活性物质直接参于抗肿瘤作用外,还能调节细胞毒素T淋巴细胞(CTL)、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广泛的免疫感应及效应功能.

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NK)细胞和LAK

DC具有比巨噬细胞更强的抗原提呈能力,作为APC参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LAK细胞对自体或异体的肿瘤细胞均有很强的杀伤作用,能非特异性地杀伤多种对NK细胞、CTL不敏感的肿瘤细胞,在抗肿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1136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