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资料】
一、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_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二、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基础。这期间,李时珍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包括《本草品汇精要》。与此同时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
三、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_,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水:顺流水为最佳在李时珍之前,不少养生家已研究过饮用水,并普遍认为:天是一,地是二,水生于天,谷成于地,人之先天只是一滴水,所以要以水和谷食为主,以菜肴佐之。水谷中,水滋阳而谷滋阴,因此水最重要。《管子》一书还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并将水分为“经水”、“枝水”、“谷水”、“川水”和“渊水”。南宋学者贾铭在其《饮食须知》中,又对种种天降水作了界定。如“天雨水,味甘淡,性冷”,“露水,味甘,性凉”,“冰,味甘,性大寒”,而“冰雹水,味咸,性冷,有毒”等等。
李时珍则认为:“水者坎之象,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流水者,“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水性本咸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 他还把江湖水归为“地水”,并将它分为“顺流水”、“逆流水”和“急流水”三种。其中,“顺流水”性顺而下流,又名甘澜水“逆流水”乃洄澜之水,其性逆而倒上“急流水”因湍水上峻急,其性急速而下达。所以,他称“天水为一”,“地水为二”,认为“地水”不如“天水”好而“地水”中的江湖水,又以“顺流水”为饮用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