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患者做血培养时,采血量为多少

宝宝妈妈2023-09-05  71

选E同时抽取不同种类的血标本时,一般注入容器的顺序:血培养瓶--抗凝管--干燥试管静脉采血注意事项:1、针头、注射器、试管和抗凝剂的选择2、特殊要求的标本要隔绝空气3、血培养标本防止污染4、生化标本--空腹采血--事先告知病人。5、根据不同的检验目的选择标本容器、计算采血量,血培养标本--5ml,心内膜炎10--15ml6、严禁在输液输血处采集血标本7、采血后将活塞后抽,避免注射器、针头粘连堵塞8、同时抽取不同种类的血标本时,一般注入容器的顺序:血培养瓶--抗凝管--干燥试管

血培养采血时间应在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之前,患者寒战时或发热初期采血。超过发热峰值后,病原菌逐渐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从而降低检出率。血培养采血部位宜采用外周静脉血,不建议采用动脉血或通过血管内导管采血。只有在怀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可以分别通过导管和外周静脉采取相同量的血标本,同时送细菌室进行培养。多次血培养阴性,仍发热不退或全身感染症状明显但不能明确感染来源时,可考虑采取骨髓标本。通常首先采用70%异丙醇或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后,用碘液或碘伏(或2%氯己定异丙醇液)由内至外擦拭,待其完全干后,再用70%乙醇脱碘。严格执行此三步消毒后,可行静脉穿刺采血。对碘过敏的患者或儿童,采用70%异丙醇或乙醇消毒60秒,待穿刺部位乙醇挥发干燥后穿刺采血。采血量的多少对检出血流感染的病原菌非常重要。通常的采血量为培养基的1/10~1/5,也可根据厂家的建议确定采血量。对于成人患者或体重在40kg以上者,通常按每个部位采集15~20ml血液,2个部位共采集30~40ml血液,2个部位的最低总采血量不能少于20~30ml。对于新生儿及1岁以下体重低于4kg的儿童患者,一次抽血0.5~1.5ml,不必采两套血对于1~6岁儿童,按每年龄增加1岁,增加1ml计算采血量,如3岁儿童,2个部位共采血3ml,每个部位各采血1.5ml;对于体重在15~40kg的儿童,共采血10~20ml,每个部位采集5~10ml。血培养瓶的选择:一次静脉穿刺采取的血液分别注入需氧瓶和厌氧瓶进行培养,即完整的“一套”血培养。同时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可以提高阳性培养率,缩短阳性报警时间。采血注入厌氧瓶时,注意勿将注射器内的空气注入瓶内,否则会破坏瓶内的无氧状态。可采取先注入需氧瓶在注入厌氧瓶的方法。对于已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应使用含树脂或活性炭的培养瓶以提高检出率。对于儿童患者应采用儿童瓶。采血次数:对怀疑血流感染患者应至少从2个部位分2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以提高阳性培养率;而且2次或2次以上血培养结果可以帮助排除污染的可能。采血间隔时间:①急性败血症或骨髓炎、脑膜炎、肺炎、肾盂肾炎需要立即进行抗菌治疗时,应在启动治疗前,自不同部位采取2套血液进行血培养;②对于不明原因发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菌血症、真菌血症,可于24小时内自不同部位采集2~4t套血培养标本,每次相隔至少3小时;③对怀疑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应在1~2小时内,自3个部位采集3套血培养;④儿童患者,应尽早采血进行血培养。需注意的是,如同时为患者使用多个真空采血管,血培养(黄色)管须首先使用。检测肝功须采集空腹静脉血(禁食8h~14h),可用红色管、绿色管、浅绿色管、金黄色管,不同的采血管按说明书要求使用。静脉血标本采集程序:1、收取检验申请单并审核申请单信息,审核合格后,与患者交流、辨别患者状态,确认患者是否按规定限制饮食,以及是否对乳胶敏感;2、准备材料,指导患者做好体位准备,扎好止血带,找好采血静脉部位,戴好手套;3、穿刺点消毒,静脉穿刺,嘱患者松拳,并使用装或未装特殊抗凝剂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并混匀,松开止血带,棉签压迫伤口(或摆放纱垫并扎绷带);4、移除穿刺针,并将穿刺针放入利器盒内,嘱咐患者压迫穿刺点,标记试管并注明采集时间,立即送至相应实验室检测。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正确的采取、处理与运送细菌培养的标本是临床细菌检验成功的关键。标本采取与处理的规范化是准确、及时地向临床提供重要的临床感染信息的基础而标本采取与处理不符合要求,则细菌培养的结果毫无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血液及骨髓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检查项目

血液、骨髓液的细菌培养

二、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前的注意事项】

应在抗生素应用前或停药一周后采集标本,如不能停用抗生素,应于下次抗生素应用前采集:

【标本送检指征】

病人出现以下临床表现,或同时具备以下几种临床表现时应采集血培养。

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9/L,特别有“核左移”时)

4.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形核白细胞<1×10^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粘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衰竭

9.血压降低

10.呼吸加快

几种特殊情况:

1.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除发热或低温外,很少培养出细菌,应增加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2.老年菌血症病人可能不发热或不低温,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也应采取血培养。

骨髓培养与血液培养的送检指征是基本一致的,临床常规血液感染有指征时以抽取血培养为主。但当骨髓炎时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抽取骨髓培养阳性率会远高于血培养。

【标本采集的容器】

血培养仪配套血培养瓶或手工血培养瓶。

【标本的采集方法】

防止皮肤寄生菌或环境微生物引起的污染是血培养的关键问题,采血前严格执行消毒程序是十分重要的。

1.皮肤消毒程序

严格按以下三步法进行:

(1) 75%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s以上。

(2) 用一根碘酊或聚维酮碘(碘伏)棉签消毒皮肤,1~2%碘酊作用30s或聚维酮碘作用60s,从穿刺点向外以1.5~2cm直径画圈进行消毒。

(3) 75%酒精脱碘。

对碘过敏的病人只能用75%酒精消毒,消毒60s,待穿刺部位酒精挥发干燥后穿刺采血。

2.培养瓶消毒程序

(1) 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子。

(2) 酒精作用60s。

(3) 在血液注入血培养瓶之前,用无菌纱布或棉签清除橡皮塞子表面剩余的`酒精,然后注入血液。

3.培养瓶接种程序

抽取血液后,不要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中,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如果同时作需氧和厌氧培养,应先将标本接种到厌氧瓶中,然后再注入需氧瓶,严格防止将空气注入厌氧瓶中。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1.血培养采集的时间和频率

(1) 采血培养应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在24h内采集2~3份血培养(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份血培养),每次2瓶。因为研究已证实,2~3份血培养足以检测所有的菌血症和真菌血症。

(2) 入院前2周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连续3天,每天采集2份,可选用能中和或吸附抗菌药物的培养基。

(3) 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的患者,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h采集血液,或于寒战或发热后1h采集。因为发热时血液中可能没有细菌。

(4) 可疑为急性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或肺炎的患者,应在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培养。

(5) 不明原因发热,如隐性脓肿、伤寒热和波浪热,先采集2~3份血标本,24~36h后估计体温升高之前,再采集2份以上。

(6) 可疑为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但血培养持续阴性,应改变血培养方法,选择其它种类的培养瓶,如高渗培养瓶、中和抗生素培养瓶、结核菌培养瓶等,以获得罕见的或苛氧的微生物。

(7) 可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在1~2h内多部位采集3份血标本,如果24h阴性,再采取3份以上的血标本。

2.采血量

成人:推荐每个血培养瓶应加的血量为5~10ml,血液和肉汤比为1:5~10(体积:体积)。

儿童:因很难获得大量的血液,一般静脉采血1~5ml用于血培养。

血液量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细菌的检出,血液的培养量每增加1ml,阳性率增加3~5%。人体血液内包含各种抑制细菌生长的因子或抗生素,注入血液太多可能会抑制细菌的生长。

骨髓采血量一般为1~2ml。

*标本运送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安全,防止溢出,避免细菌污染。

【标本的保存】

含血样的培养瓶应立即送往实验室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其放在室温,切忌冰箱存放。因为某些苛氧菌可在冰箱温度中死亡,而使培养阳性率下降。

在运往实验室的途中如果天气寒冷,应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1133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