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兜铃酸的蔬菜有哪些

宝宝妈妈2023-08-25  67

含有马兜铃酸的蔬菜有很多,像是鱼腥草、蒲公英等蔬菜中含有马兜铃酸。马兜铃酸(英语:Aristolochic acids,简称AAs)也被称为马兜铃总酸、增噬力酸或木通甲素,是一类具有致癌性和肾毒性的硝基菲羧酸。这类有机化合物天然存在于马兜铃属(Aristolochia)及细辛属(Asarum)等马兜铃科植物中,而这些植物曾广泛地被用作中草药。马兜铃酸为带光泽的棕色叶状结晶(二甲基甲酰胺-水),溶于乙醇、氯仿、乙醚、丙酮、醋酸、苯胺及碱,微溶于碱,几乎不溶于苯及二硫化碳。可用于支气管炎、鼻窦炎、扁桃体炎、肾盂肾炎、肾炎、前列腺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疖病、痤疮等,多与抗生素等配合使用以加速痊瘉。马兜铃酸类化合物中,主要的毒性成分为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其在硝基还原酶的催化下,一部分被还原为马兜铃内酰胺,另一部分在还原过程中进一步与DNA作用,形成加合物。在马兜铃酸类衍生物对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毒性研究中发现,各衍生物毒性的强弱与其化学结构有关。硝基是马兜铃酸类衍生物中最主要的毒性基团,此外甲氧基和羟基的存在可以使马兜铃酸的毒性进一步加强。其中马兜铃酸Ⅰ是马兜铃属植物中毒性最强的成分。另有研究发现,不但马兜铃酸具有很强的肾毒性,其代谢产物马兜铃内酰胺同样具有肾毒性。又通过对马兜铃酸代谢过程及代谢酶的研究证实,马兜铃酸致突变和致癌毒性是由其代谢的中间产物马兜铃内酰胺氮离子引起的,因为它具有很强的亲电能力,能与DNA碱基环外氨基亲电结合,生成相应的加合产物,使RAS基因和P53基因发生突变,进而诱发肿瘤。利用热二甲基甲酰胺水溶液中萃取获得的马兜铃酸为有光泽的褐色片状结晶,利用甲醇萃取获得的马兜铃酸则为橘黄色棒状结晶。马兜铃酸类化合物味微苦,可溶于乙醇、氯仿、乙醚、丙酮、冰醋酸、苯胺或碱液,微溶于水,几乎不溶于苯或二硫化碳,熔点介于281-286℃之间(约于286℃分解)。带光泽的棕色叶状结晶(二甲基甲酰胺-水),溶于乙醇、氯仿、乙醚、丙酮、醋酸、苯胺及碱,微溶于碱,几乎不溶于苯及二硫化碳。

日常食物中一般不存在,存在于马兜铃科植物和中药材中。

马兜铃科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南美洲较多,温带地区少数;中国产4属71种6变种4变型,除中国华北和西北干旱地区外,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马蹄香属为我国特有属。

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材除了已经从中国药典中撤出的关木通外,2000年版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已明确含马兜铃酸的药材有6种,分别为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寻骨风、朱砂莲,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品种有百余种。

扩展资料:

毒性争议:

2017年10月,有媒体指出:15年前,马兜铃酸被列为1类致癌物。包括欧洲、美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纷纷禁止了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的使用,但在中国大陆许多家庭都备有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成药。

一篇马兜铃酸的重磅论文,登上权威医学期刊《ScienceTranslationMedicine》封面,该研究显示,含马兜铃酸的有毒草药,是导致亚洲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是中国人容易患肝癌的罪魁祸首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马兜铃酸

百度百科-马兜铃科

马兜铃酸是很多食物中都会含有的一种成分,也是一种中药的药材,但是因为早期的一篇国外论文写出马兜铃酸还有致癌成分,所以很多人都对含有这一物质的食物避之不及,那么有哪些蔬菜是含有马兜铃酸的呢?

折 耳 根

折耳根又被称为鱼腥草,是我国西南地区广为流行的风味蔬菜,其含有一类马兜铃内酰胺类物质,是强致癌物马兜铃酸的代谢中间产物。

研究人员推测导致不同地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可能的原因是地区饮食差异、低出生体重、遗传等。而在我国西南地除了喜欢食用折耳根,还爱用马兜铃、细辛做香料。

马兜铃酸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1类致癌物,新加坡研究者对接触过马兜铃酸的19名尿道癌患者,以及没有接触这种毒物的另7名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发现,马兜铃酸接触组的每名患者,平均每100万DNA,就发生了753个基因突变,而非马兜铃酸接触组每名患者只有91个基因突变。

当人体摄入马兜铃酸后,会代谢产生马兜铃内酰胺,这类物质能引发DNA产生损伤,继而引发癌症。同时,有相关证据表明,即使直接摄入马兜铃内酰胺,也具有一定的肾毒性及致癌性。

吃折耳根就等于致癌吗?

马兜铃内酰胺主要分为Ⅰ、Ⅱ两种,马兜铃内酰胺-Ⅰ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并具有强致癌性,而马兜铃内酰胺-Ⅱ则无毒性。

折耳根内所含的为马兜铃内酰胺-BII、AII和FII,即Ⅱ类马兜铃酰胺,因此不具备致癌性,可以放心食用。

科学饮食、规律作息才是防癌根本对于致癌蔬菜,大家不必过于惊慌。癌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有些蔬菜中含有致癌成分,但其含量基本都不高,只要合理烹饪并控制摄入量,它们对致癌的影响并不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1088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