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和拉稀的区别是什么

宝宝妈妈2023-08-18  40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每天3次以上)性状改变,多水样,稀便,多有肠道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饮食不洁,气候突变等造成,是一种消化道综合征。拉稀,单纯是指大便性状改变,水便稀便。拉肚子是伴随肚子痛的拉稀。如果长期有以上症状,建议看医生,多半有消化道菌群紊乱,感染,见于多种消化道疾病。

拉肚子分为急性和慢性腹泻。

1.急性腹泻

起病急,病程在2~3周之内,可分为水样泻和痢疾样泻,前者粪便不含血或脓,可不伴里急后重,腹痛较轻;后者有脓血便,常伴里急后重和腹部绞痛。感染性腹泻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小肠感染常为水样泻,大肠感染常含血性便。

2.慢性腹泻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便稀或不成形,粪便含水量大于85%,有时伴黏液、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多有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时只排出少量气体和黏液,粉色较深,多呈黏冻状,可混血液,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

扩展资料:

腹泻的诊断关键是对原发疾病或病因的诊断,需从起病情况与病程、发病年龄、发病人群、腹泻次数与粪便性质、伴随症状和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

急性腹泻应根据病史、发病季节、伴随的全身症状等,首先鉴别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还是食物中毒、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致病菌的明确有赖于粪便培养,一些寄生虫如贾第虫等需行肠黏膜活检。

慢性腹泻可通过病史,体检,肛门指检,大便常规培养及找虫卵和寄生虫、大便脂肪测定,消化道内镜和活检等来明确诊断。首先应明确腹泻是源于小肠还是结肠。

如为小肠性腹泻,应进一步作钡餐检查、小肠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器质性抑或功能性。如属结肠性腹泻,应做结肠镜检查,观察有无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腹泻

拉水是腹泻,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腹泻以便血为主者应考虑小肠淋巴瘤、肠结核、结肠癌、恶性组织细胞病和缺血性肠病。脂肪性腹泻者,因其脂肪酸及羟基脂肪酸对肠黏膜刺激,水电解质分泌增加表现为水泻,大便油腻,量多,气味难耐。

不易从便池冲洗,如胰腺病变、乳糜泻等。糖吸收不良者常有肠鸣、腹胀、大便有泡沫及酸臭味,除见于脂肪泻外,大便恶臭者,尚提示未吸收的氨基酸由细菌腐败分解,见于小肠淋巴管扩张所致的蛋白丢失性胃肠疾病。

临床上按病程长短,将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可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扩展资料:

腹泻的诊断关键是对原发疾病或病因的诊断,需从起病情况与病程、发病年龄、发病人群、腹泻次数与粪便性质、伴随症状和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

慢性腹泻可通过病史,体检,肛门指检,大便常规培养及找虫卵和寄生虫、大便脂肪测定,消化道内镜和活检等来明确诊断。首先应明确腹泻是源于小肠还是结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稀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105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