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堂原是指屋后的庭院的意思。
基础释义:
1、犹后宫。后妃的居室。
2、后面的堂屋。
3、指屋后的庭院。
出处:
刘向(汉)《九叹-愍命》:“逐下祑於后堂兮,迎宓妃於伊雒。”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遂见宠异,常居后堂。”
《汉书-张禹传》:“禹性习知音声,内奢淫,身居大第,后堂理丝竹筦弦。”
王士禛(清)《池北偶谈-谈异四·剑侠》:“传呼令入,至后堂。堂中惟设一榻。”
《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刚弼)早坐不住,退往后堂去了。”
李商隐(唐)《燕台诗-夏》:“前阁雨帘愁不卷,后堂芳树阴阴见。”
相关例句:
1、后堂神台处供奉麦氏宋五、六、七世祖。
2、甘宁立刻快步向后堂走去。
3、在后堂上,贾诩正和徐庶商议民团的制度安排。
4、徐文峰又在后堂屋将一块大红帆布围成一个小室。
5、来到后堂一处厢房。
6、如意慌慌张张地从后堂跑出来。
7、挤过川流不息的人群,到药店后堂交了任务,获得了200点经验值。
8、故居共有三进一厅,占地2000多平方米,前栋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中堂与后堂设过亭,两厢设置亭榭楼阁。
9、莫忘平生行坐处,后堂阶下竹丛前。
10、傍晚,白日的空杯,丢在星宿的后堂。
11、跟着丫鬟急忙来到后堂,急的如同热锅的蚂蚁。
12、吃饭莫看后堂,恋爱不问过往。
13、张林回到茶社付了茶资,与同伴一起回到县衙后堂,来到后堂一处厢房。
14、一边在嘴中吆喝,易赢再不管鲍英和那些衙役如何吃惊,自己就先行走入了后堂。
15、掌柜在后堂,还未请教客官高姓大名,小的好去跟你通禀一声!
口腔结构是有消化道上端的一个扩大空腔,由上下颌骨、肌肉、血管、神经、唾液腺、粘膜和皮肤等组成。口腔的最前面是上下嘴唇,唇的正中有唇系带,能控制上下嘴唇的活动。嘴唇的红色部分叫唇红,其毛细血管十分丰富而又分布很浅,在呼吸困难或贫血时,嘴唇通常呈现青紫色或苍白色。口腔的两侧是颊,在颊粘膜的中央有腮腺导管的开口,唾液的大部分就由此分泌。口腔上壁的前部是硬腭,其后部是软腭,在软腭的最后中央是悬雍垂(俗称小舌头),硬腭和软腭将口腔与鼻腔分隔开。口腔的后面与咽部相连接,上通鼻腔,下通咽喉,是呼吸及吞咽的必经之路。口腔内有舌和牙齿等。舌的前2/3称为舌体,后1/3称为舌根。舌的表面略显粗糙,一般可以见到很多红色和白色的小乳头,舌根部还有8-10个呈“人”字形排列的大且扁平的乳头。乳头四周有很多极细小的味蕾,味蕾里面有味觉细胞,能分辨出饮食的酸、甜、苦、辣等味道。舌尖下面粘膜正中处,有舌系带与口底粘膜相连,能控制舌的运动。舌除有调节发音作用外,还有咀嚼、味觉和吞咽等生理功能。由于人的消化及呼吸等系统的功能变化、新陈代谢的改变、体温的增高以及毒素的吸收等因素,舌粘膜会有许多种不同的表现。祖国医学宝库中有舌诊的方法,主要以舌表现颜色的深浅,舌苔的多少等为参考来诊断病患。口腔里的唾液主要是从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出来的。腮腺通过细长的导管开口于颊粘膜的中央,颌下腺及舌下腺开口于舌系带两旁。当咀嚼食物、说话和唱歌时,腺体就会分泌唾液,再从这几处管口流到口腔里。除此之外,口腔粘膜下还有很多小唾液腺,特别是下唇粘膜下有许多小米粒样的“唇腺”。这些小唾液腺经常分泌出较粘的唾液。唾液不但可以使口腔经常保持湿润,而且还能与食物混合,有助于吞咽和消化。<口腔具有咀嚼食物、品尝滋味、吞咽食物、帮助发音、辅助呼吸等功能人中:上唇上方正中的凹痕。又名“水沟穴”、“沟洫”、“寿堂”、“子庭”。为“十三部位”之一。相术家认为人中象沟渠,宜宽深通达,主长寿有子息。若浅狭壅滞,则非佳相。宋王逵《蠡海集·人身类》:“人之水沟穴,在鼻下口上,一名人中,盖居人身天地之中也。”参见“寿堂”、“沟洫”、“子庭”等条。中医术语。①指人中穴,在鼻下唇上,鼻唇沟正中。②指身体九窍中,单窍与双窍的分界点。其上耳目鼻皆双窍,其下口及二便道皆为单窍。见《脉望》:“唇之上,何以曰人中?若以为人身之中,则当在脐腹间,盖自此而上耳目鼻皆双窍。自此而下,口及二便皆单窍。上三画阳,下三画阴,合成太卦也。”③指人体头脚连线之正中,大约在脐腹部。督脉穴位。又称水沟。位于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周天功法中沟通任督二脉的重要穴道之一。
人中沟:为上唇正中皮肤表面纵行的浅沟,由鼻小柱底部起始,向下延伸到人中切迹,其上1/3与中1/3的交点处为人中穴,是一急救穴位。位于上唇正中央呈上下走向的一垂直浅沟。中医针灸的急救要穴“人中穴”即位于其中、上1/3交界处。
中文名
人中
拼音
rén zhōng
亦称
寿堂
位于
上嘴唇沟上1/3与下2/3交界
属
督脉
人中穴的临床应用:
人中,又名水沟,位于鼻柱下,属于督脉,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具有醒神开窍、调和阴阳、镇静安神、解痉通脉等功用,历来被作为急救首选之要穴应用于临床。针刺人中穴不仅治疗一些急重病症疗效确切,而且对于血管性痴呆(VD)、抑郁、失眠等慢性精神神志类病症也有效。然而,不同的研究者对人中穴的针刺操作手法可能存在着量学差异,甚至没有提到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疗效评价、经验的总结和传承,降低了人中穴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如何充分发挥人中穴的针刺治疗作用,并将其推广应用于临床,成为当前亟待完成的任务之一。
针刺人中穴在急症中的应用:
1.休克:休克是临床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在及时进行西医对症处理等基础上针刺人中穴,有升压作用快、复苏时间短等优势。如对于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大量补充血容量的情况下,急刺水沟穴,强刺激,其升压效果及苏醒神志作用可提前15~30min或更长。采用重雀啄手法针刺人中穴配合电针,治疗后15min即可明显提升休克患者血压,减慢心率,特别是在休克复苏早期(前30min)效果明显。先用重雀啄手法针刺水沟穴1min,向上斜刺8~20mm,其后采用电针刺激,留针1h出针,30min前为单纯针刺治疗,30min后予西医常规治疗,其即刻升压起效时间较单纯西药治疗提前。
2.惊厥:临床上针刺人中穴治疗的惊厥主要是小儿高热所致的惊厥,配合针刺涌泉穴等或药物可达到理想的控制作用。直刺人中穴,并提插捻转,如1min后未止,以同样手法针刺涌泉穴,绝大部分患儿在1min内惊厥得到控制配合口服清热熄风中药可有效控制复发。5%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配合针刺人中2min左右可使抽搐停止。以水沟穴为主的针刺结合药物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也表明此法具有奏效快、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等优势,水沟穴要求直刺,进针快、强刺激,并提插捻转直至抽搐停止,捻针频率为20~30r/min。也有研究者针刺涌泉水沟控制肝性脑病惊厥,水沟针刺方法是向上斜刺10mm,强刺激,行针1~3min。
3.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穴或人中与其他穴位组合可治疗急性腰扭伤。人中穴沿鼻中隔方向进针0.5寸,行重捻转泻法,使针处明显痛胀感持续施术3~5min后留针30min,每隔5~10min运针1次,疗效满意。用1寸针快速刺入人中穴,180°旋转捻针3~5次,留针30min,配合软组织松解手法,并在留针同时令患者活动腰部,效果明显。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针刺人中穴效果明显优于针刺委中穴。另有先泻双侧委中穴,起针后再用1寸毫针刺泻人中穴,得气后,嘱患者慢慢活动腰部取效。针刺人中、后溪穴为主治疗急性腰扭伤,均采用强刺激,以患者感到较强的酸、胀、麻感为佳,留针15~30min,每5分钟行针1次亦有人中穴斜刺0.5寸许,不提插不捻转收效亦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