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到底是什么?

宝宝妈妈2023-08-14  45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五四时,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争取选举权。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性别分析。在我国也认识到,先讲女权是不行的,也要讲性别分析。从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是认识的加深。在国内目前多用女性主义,用性别研究两性权力有深层次的意义,而且用女性主义也容易让人们接受。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不平等。

由来是一个族群的被压迫和反抗崛起的历程。

咆哮了二十年,女性以前所未有的胆量联谊,开创了一个男孩风格的新时代。十年来最震慑人心的变化是女性们开始脱下令人窒息的束胸衣,将头发剪短成男孩气的装扮,从灵魂里焕发出那位跅弢不羁[tuò tāo bù jī]的爵士女郎,英语flappers也就在这时产生。

后来这个词就形容西方年轻女性穿着短裙、一头短发、吸着烟、听着爵士乐、驾车及其他蔑视社会规范的行为。遍及20世纪30年代,Flappers女郎的影响导致了服饰上更深远的重塑。

就比如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和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好莱坞明星用成熟的男装代替了裙装,一支早期具有女性Power的服装设计师伊尔莎·斯奇培尔莉与著名画家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合作,设计出一款闻名的龙虾裙,这是在当时突破界线的设计,将尖锐的海洋生物与优雅的白色面料连结。

其实,在1791年的法国妇女领领袖奥兰普·德古热发表《女权宣言》的时候,这场女性主义运动就开始了。

当妇女参政者引发了第一波女权主义浪潮时,便制定了一套服装策略:为了迫使世界更多关注女权主义,而不被女性仪表所分心,遵循着爱德华时代(1901-1910)的传统风格-服饰更男孩子气,收腰轮廓让女性更瘦更窄,强调女性胸部和臀部的线条。

这时,第一位专为女性报道新闻的编辑员阿米莉亚-布鲁默(Amelia Bloomer)开发出以她同名的套装(宽松上衣、袋形裤)。妇女参政者有三种重要象征的代表色-紫色代表忠诚和尊严、绿色代表希望、白色代表纯洁,-白色是正式活动的标准色。以这样方式,女性就可以在当时被认同的趋势中表现反抗精神。

真正的女权必然是追求男女平等的,但不是你生孩子我也生,你干体力活我也干体力活这种无脑的平等。

记得看过一句话,真正的男女平等就是承认男女不平等,这话我觉得说的很对。不论男女首先都要承认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别拿女人做不到的事情来嘲笑女人也别拿男人做不到的事情嘲笑男人,若是一个性别的人能把两个性别的事儿都干了,那世界干脆只产生一种性别就好,干嘛这么麻烦非要造出两种性别?最多的论调就是“男人比女人强多了”,这也是真正的女权最主要抗议的言论。那男人哪里比女性强呢?体力,这个毋庸置疑。智商吗?恐怕多数理性的男人不会同意。那情商吗?这个在网上有些人同意,我想这样假设一下,如果反过来这是个女人掌控的世界的话,社会规则是按照女性思维形成的,那男性在这个社会中会不会也被女人感觉“情商低”做事不入流?所以并非是谁真正的“低”,而是思维有别,看你在哪个环境中。所以暂时主要的来看就是体力的绝对优势。可是女人有没有比男人强的地方呢?毫无疑问就是承受生育。

记得小时候小伙伴吵架总是说“我能生孩子你不能”“那你也还得靠男人保护”“不用你保护我也能生”“生完没人保护你们看你们怎么办”……孩子吵架其实很简单但是道理也说的很清楚:你觉得你厉害,但你离了我你再厉害也没有意义。无论男女都适用。上苍就是故意不把优势都交给其中一方,就是要男女互相合作才能生活的更好、不断延续。

所以真正的男女平等不是男人去干男人不擅长的活儿,也不是女人去干女人不擅长的事儿,而是相互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相互尊重对方的优势,补足对方的弱势,不要总觉得自己厉害高人一等。

不要害怕男女平等,他不等于女性就会欺压男性,男女平等不是母系社会,而是男人和女人互相支撑,最大限度一起承担进退。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1040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