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常见发热有哪些类型

宝宝妈妈2023-08-10  57

在温病的过程中,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包括了传染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根据病邪的侵犯部位不同,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即出现不同的热型,鉴别这些热型的性质对温病的辨证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并非是辨证的唯一标志,要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分析,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发热恶寒:是温病初期邪在卫分的特征性表现。

特点:发热与恶寒能同时存在,一般说发热较重而微恶寒。恶寒的时间短,这种恶寒是由于温邪热郁于内而起,热郁于内,肺气不宣,卫分不舒故感恶寒,《内经》的“病机十九条”中所说寒栗如丧神守者皆属于热。温邪的身热恶寒必舌红,口干,脉象以数为主,且咽红喉咙痛,这是热邪,治疗必以清解为法。

病机:温热邪气侵袭卫分,肺主卫主皮毛,故恶寒发热,卫气郁滞不能泄越故外热,卫气抗邪不能温养肌肤则恶寒。温病的发热恶寒与外感风邪或皮毛受寒邪之发热恶寒根本不同,故治疗亦异也。

(2)寒热往来:是邪在少阳的表现,是枢机不利,当调解疏化。

特点: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发热时不恶寒,恶寒时不发热,似有定时。

病机:温热邪气,郁于少阳,正邪交争,枢机不利。这是指正邪交争于枢机之间,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正邪互不相容,阳盛则发热,阳郁则恶寒。往往热郁于内无路外达,邪气闭遏,不能通达于外。从脉看来多是弦数,舌红口干,小便赤红等。

(3)壮热:为高热气分热盛之貌。

特点:所谓壮热者,一指邪盛,二指热度高。病人主观感觉恶热,身发热不恶寒,用体温计量之在39℃左右。

病机:温热邪气入于气分,正盛邪实,正邪剧争,人体功能活动亢奋所致。

(4)日晡潮热:为阳明腑实证的热型。

特点:日晡属申时,相当于下午3至5点,每到此时热度升高,像海水涨潮一样,有定时,故称之为日晡潮热。当然也不局限于此。

(5)身热不扬:这是湿邪困阻的一种热型,湿温是这样,还有其他的疾病也是这样,应当细致地分析。

特点:①体温虽高39℃左右,而患者自己感觉并不明显,试体温表是明显高热;②体温虽然39℃左右,初扪之皮肤不太热,甚至手脚发凉,久扪之则灼烫;③病人主观感觉寒热不清;④患者明显感觉乏力,很似气虚之人。

病机:湿热之邪,郁蒸于气分,热蕴湿中,不能外扬,必然反映发热,湿为阴邪,水为寒类,寒则凝遏,故发热又受湿邪阻遏,所以身热不扬。

温病,中医指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

属广义伤寒范畴。以发热、热象偏盛、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

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而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

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 ,除必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等证。常见的变证有斑疹、吐衄、便血、痉厥、神昏等。根据病证的性质,可将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感受温热病毒,不兼湿邪者,称为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春温、冬温、秋燥等,一般起病急、传变快、病程较短兼湿邪者,称为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伏暑等,一般多起病较缓,传变慢,病程较长。温病的传变多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顺序依次传变,故临证时亦多选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种方法。温邪属阳邪,易化火伤阴,表现出热盛津伤的症状。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read/102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