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好发于青壮年。
在我国,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位于十大肿瘤之后,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长的趋势。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以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为特征的恶性肿瘤。
是淋巴瘤中的一大类,包括多种临床及病理类型。
淋巴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不详,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毒与辐射是直接的致病因子。
免疫抑制与恶性淋巴瘤的因果关系仍有争论,然而单纯免疫抑制还不足以引起恶性淋巴瘤。
许多动物的恶性淋巴瘤可由病毒,通常是C型RNA病毒而引起。
在人类,已发现一种亲淋巴细胞的、与几种人类肿瘤性疾病密切相关的类疱疹病毒─爱泼斯坦-巴尔二氏(EB)病毒,它与好发于非洲儿童的伯基特氏淋巴瘤有密切关系。
另外,放射性辐射也有致病作用。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分型方法很多。
较为特殊的有1966年由拉帕波特根据病理组织学观点及细胞形态学特点的拉帕波特氏分型法。
它的特点是可重复性高,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仍广为采用。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淋巴细胞的认识深入,此分类的不妥之处渐为人们所认识。
该分型法的理论体系已经陈旧,且未能将多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瘤包括在内,以及在名词术语上的不确切,使本分型的应用受到限制。
为此,又先后提出了许多改进的分型方法:如按免疫学特点分型的卢克斯氏和科林斯氏分型法、按恶性度高低分型的基尔氏分型法、世界卫生组织的分型法及国际专家小组推荐的工作分型法。
上述分型方法各具优缺点,但均未能达到既能反映各型肿瘤的组织来源、生物学行为以及提示临床治疗与预后的关系,又具有明显的肿瘤形态学特点、诊断标准、较高的重复率等要求。
中国学者在1982年也提出了与工作方案相似的中国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分型法,但也不成熟。
目前尚无一个多数专家能接受的分型方案。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多发于淋巴结及淋巴组织,主要表现为正常的淋巴组织结构破坏,代之为异常的肿瘤细胞,这些肿瘤组织可以波及被膜以至邻近的组织器官。
肉眼见肿大的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切面呈鱼肉状,质地随肿块内细胞成分及纤维组织的多少而异,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坏死区,淋巴结包膜常受累。
显微镜下可见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正常结构部分或全部破坏,代之以肿瘤组织的过度增生。
淋巴滤泡及淋巴窦消失,肿瘤细胞侵犯血管及淋巴管。
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呈肿瘤性生长,这些细胞种类繁多,形态变化极大,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点:①表现为某一类型瘤细胞的增生,其他细胞成分减少至消失。
②肿瘤组织浸润性生长,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并向包膜外或周围组织器官扩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