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口红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傅粉
傅粉即在脸上搽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古代化妆品——
古代女子的“眉笔”: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异的化妆哦,还是做现代人好)。
古代女子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
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
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
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芳泽可亲——妆粉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
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姹紫嫣红话胭脂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红楼梦》44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说得非常形象。这种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上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足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单以胭脂妆面的比较少见,具体做法可分为三种:
1、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妇女;
2、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
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女人三天不用化妆品,体内的有害化学物质就会显著下降近一半。
研究人员邀请100名年轻女性参加研究,要求她们停用洗护用品3天,包括化妆品、洗发水和护肤产品,并在测试期前后分别收集检测她们的尿液样本。这些女性经常使用廉价化妆品,部分化妆品及沐浴露、洗发水都含有邻苯二甲酸盐、对羟基苯甲酸酯以及三氯生等化学物,这些物质会影响年轻女性体内的荷尔蒙水平,会增加癌症和长期健康风险。
研究发现,少女在停用含有多种化学物产品3天后,体内的化学物邻苯二甲酸盐及对羟基苯甲酸酯分别减少44%及45%;常用在牙膏、肥皂里或者防晒霜中的三氯生也在尿液检测中下降36%。
古代人和我们一样她们用属于她们自己的方式来妆扮自己。她们会使用香水,口红,以及粉妆来为自己化妆。
香水
如今人和我们用的香水一样,古人喜欢在沐浴梳洗后用香水熏染,保持周围的人能够闻到自己的身上的轻香。而香水主要的成分就是花露。花露是以鲜花为原料蒸馏而成的香水,以此法所制的香水中,蔷薇花露当为上品。洗脸或沐浴后,舀出一小勺花露轻拍在脸上身上,确实是件优雅奢侈之事,但恐怕对于富贵之家已司空见惯。
除了作为香水,花露还有一个作用,在宋元时期,女子便以蔷薇露调和妆粉,在上妆前使用,使自己妆扮均匀。也就可以算是现在的粉底液。
粉底
当然妆粉也是古代中国女性最早使用的化妆品之一。更具“粉白黛黑”这句话的记载,粉是一种具有美白功能的化妆品。原来从古代中国就崇尚白嫩的皮肤,以“米”字旁就可以看出,其主要原料就是当时她们主要食用的米。制作时,将其浸泡碾磨成浆,盛放在粉钵内,发酵沉淀后便得出了洁白细腻的米粉。然后放在太阳下晒干,再次将粉块研成粉末,便成米粉,加入一些特制的香料“香粉”。
胭脂。
我们看**都看过是拿红纸来作为口红的。其实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红色花朵。利用花的特殊材料,加上深加工就做成了古代的口红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样古人也不例外。那么你最喜欢的古代女性是谁呢?
1、3天回访话术:您好,我是XX品牌的客服,想询问一下您使用我们的产品效果如何?是否出现不适或者过敏的情况?
2、7天回访话术:您好,我是XX品牌的客服,想了解一下您使用我们的产品效果如何?是否有什么需要我帮忙解决的问题?此外,我们的产品需要持续使用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请您继续按照说明书的使用方法来使用。
3、21天回访话术:您好,我是XX品牌的客服,想了解一下您使用我们的产品效果如何?是否达到您的预期效果?另外,我们的产品需要持续使用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请问您是否有按照说明书的使用方法来使用呢?
丽水 ,是一个美丽的名字。瓯江水,赋予了她更多的灵气。青山绿水的怀抱,拥吻出了姹紫嫣红的景致。行走在她的灵魂深处,只怕这韶光贱。
古堰画乡 ‖ 江风古村入画来
云和梯田 ‖ 曲线美人云裳衣
鼎湖峰 ‖ 风光秀丽 仙人居所
行 程 安 排
01
游览中国摄影之乡、中国写生绘画基地—古堰画乡景区,(游约2小时),游览油画展览馆,香樟古埠,双荫亭,画廊一条街,渡船,文化长廊,竹林小径,通济古道,贞节牌坊,民俗文物陈列馆,千年古樟群, 文昌阁,千年石(三洞桥)等景点。晚餐后入住酒店。
02
早餐后游览“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梯田游览“日出云海”观景台、 天籁云和、七星墩观景台白银谷游步道,坑根石寨等景点。尔后车赴景宁封金山用中餐。餐后参与畲族封金山寨民族村参加畲族婚嫁表演(鼓乐迎 宾、山歌迎 宾、迎亲、拦路、对歌、借锅、杀鸡、出嫁等)。下午适时返回丽水市区入住酒店。
03
早餐后车赴缙云,游览仙都鼎湖峰国家级4A景点,主景区鼎湖峰享有“天下第一峰”之誉,大诗人白居易曾为仙都的峰岩奇绝、山水神秀写下不朽诗句。近年来,仙都也成为众多热门影视剧的拍摄地,像《花千骨》《阿诗玛》《杨门女将》《笑傲江湖》,中餐后返回温馨的家!。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 美食 ——松阳沙擂、松阳簿饼、麦豆饭、延寿乌饭、灰汁千层糕、山粉圆、清明果、八宝灯盏盘、红烧溪鱼、鸡汁鳕鱼、蛋黄青蟹、敲肉羹、茶丰泥鳅火锅、徐记煨盐鸡、酒糟大肠面…………
松阳县景区、景点——县城明清古街——黄家大院——延庆寺塔——老县委文里文化中心——4A景区双童山——4A景区松阴溪——独山驿站——水文公园——石门圩廊桥——王景纪念馆——张玉娘诗文馆——力溪连环画乡村艺术馆——卯山国家森林公园——古市镇老街——4A景区大木山骑行茶园——中国摄影之乡四都乡寨头摄影基地——中国最美山村之一西坑——陈家铺先锋书店——平田农耕馆——金色布达拉宫杨家堂——石仓古民居——4A景区箬寮原始林——著名画家村沿坑岭头——潘坑瀑布群——岱头梯田稻浪和花海——揽树山房民宿综合体——半岭村民宿综合体——洞阳观 旅游 度假区…………
浙西南,八百里瓯江的上游,有一座城,她有个好听的名字——云和。据《浙江通志》记:“景泰三年,析丽水之浮云、元和二乡,县名曰云和。”
中国的古代,天籁之音般的乐曲,称之为云和。在云和最著名的莫过于云和梯田了,云和梯田位于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有1000多年 历史 ,总面积51平方公里,海拔跨度为200米—1400多米,垂直高度1200多米,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个地质景观带,有700多层,具有体量大、震撼力强、四季景观独特等特点,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也被称为“中国最美梯田”。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往上,沿途皆景,让车停驻,让人停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
江南有雨吗?梦里有风吗?第一次在旅行途中渴望雨水的眷顾,越暴力越好……
梯田里的居民,淡泊、安详!春漫田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
悠闲的黄牛、黑牛们在山间踱步,这里似乎就是它们的地盘,有兴致了才转过身打量一下异乡的客人。在“牛魔王”众目睽睽之下行走,有些忐忑,有些紧张,当然兴奋也更多一些些。
云雾缭绕的山野村庄,自然淳朴的民间风情,只要快门轻轻一按,随处可定格为一幅绚丽迷人的图画。
起了个大早,“九曲云环”的观景台已是人影点点,一夜的雨让山谷之中水汽大量聚集,远处的雾气非常大,只有最眼前的梯田可以稍稍看清,其他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不过风力的变化让云雾不断地处在流动状态中。
云雾之上,婀娜的云和梯田位于云和盆地西南的高山上,水汽循环异常活跃。亚热带季风从云和盆地长驱直入,被梯田所在的高山阻挡后,水汽迅速抱团成云雾,于是就出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云海”奇观。
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先农们,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
在这片远离尘世喧嚣的世界里,静谧安宁、清凉透彻,高低错落的梯田间散落着山间田埂的清香,聆听着大自然的低吟浅唱,诉说着梯田人家的寻常故事。
坦坦荡荡、起起伏伏、层层叠叠……云和梯田是曲线的世界,线条高低错落,行云流水,点线相谐,每一块梯田都扭动着优美的曲线。
依稀听到了山谷自然间的天籁音,飘飘然、悠悠然……仿佛身处世外桃源的深处,身随远方心归尘俗之外!
凝望云和,梯田无语,流水汩汩。忽觉那活泼泼的流水中,有声音传来——
走在云和的村庄里,常常会看到这种塑料大棚,掀开一角里面有长长的几排木架,木架上摆放着山区农户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和致富之源,您可知道这是神马?
从水泥丛林到田园栖居,让人心灵纯净,彷如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
你来,或者不来,梯田都在这里,宁静幽远;你走,或者不走,梯田都在那里,亘古不变。你站在梯田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天籁云和看着你!
丽水 松阳一村故事一寸光阴——呈回村
古徽州地区以及楠溪江两岸的传统村落一直被视为中国“耕读文化的典范”,与这些有名的江南传统村落一样,浙西南丽水市松阳县的古村落也深深打下了耕读文化的烙印,这里民风依旧纯朴,学风依旧浓厚,耕读传统依旧延续,成为了传统中国在江南的残本,成为了最后的耕读印记。这次丽水行走了呈回村、杨家堂村和山下阳村三个小村庄,开启寻访江南秘境第一站——呈回村。
从松阳县城沿三都线出发,山路弯弯曲曲,先爬坡后下坡,一路走走停停,经过杨家堂村—酉田村—下田村—紫草村,在大山的深处终于发现了呈回村的踪影。
群山环抱的开阔处,黄墙黑瓦、形如飞翔鸟的呈回村镶嵌在山腰上。松阳《中山汤氏宗谱呈回地方志》记载:“我松之东,距城三十里,有所谓呈回地方者,以其四山环抱,一水回绕,古人因取名焉”。目前呈回村内有村民188户,490人,自明迄今以汤、宋二姓为主,尤以汤姓村民居多。宋姓始祖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金华浦江迁居到此,世代繁衍生息。汤姓始祖汤惟正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自丽水迁居而来,“由一家而成族,由一族而成里”,这里也成为了松阳汤姓的发源地。
走进呈回村,呈现的是一副落寞的样子,村中房屋在风雨的洗刷下,夯土的墙已露出深深浅浅的痕迹。不过转念一想,因了近半个世纪的穷困,才使得呈回被时间胶囊封存,保留着原汁原味。
国庆节刚去,自驾游最好去周边县的古村落,极美。
小吃缙云烧饼馄饨,景点仙都。
1,铅粉
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2,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因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
3,黛粉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专供女子画眉。那时还没有眉笔,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点着稀释后的颜料画眉。
4,额黄
这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
5,口脂
湖南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红,尽管过了2000多年依然鲜艳夺目,口红制作技术十分精湛。在唐代,仅供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二三十种。
正如化妆达人能一眼识别出景甜在《大唐荣耀》不同剧集中的口红色号一般,唐人以蜂蜡代替前人的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终于调试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
扩展资料
淘米水是最早使用的卸妆洗脸的水。而到了宋代,就已经拥有美容效果的肥皂了。将皂角与香料、各种有美容效果的中草药配在一起,捣成碎末,再凝聚成团,做成团块形式的成品,在市场上出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女子化妆道具奢华 西汉口红2000年后仍鲜艳
1、妆粉
美白用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BB霜或粉底。
古代美人擦的粉主要是米粉和铅粉。米粉很好理解,是把米磨成粉末做成妆粉。铅粉就是用白铅磨成的粉。用的时候,涂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美人们为了“一白遮百丑”连命也拼上了,甚至不惜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2、黛粉
画眉毛用的,相当于我们的眉笔、眉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化妆方法,早在战国时期姑娘们就懂得把眉毛画得黑黑的。汉代时,流行远山眉,即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的,像远山一样秀丽。盛唐时期流行的眉形有点囧,美人们把眉毛画得阔而短,貌似桂叶或蛾翅。
3、胭脂
当于现在的腮红和口红。
胭脂早在商朝就有了,刚开始作为口红使的,后来与妆粉调和后也往脸蛋上擦,当做腮红使。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人以红红的小嘴为美,于是历代美人儿们变着法地让自己的嘴更接近樱桃小口。
到了唐宋时,口红终于告别单一的大红色,出现了浅绛色,很有韵味。
4、细粉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粉饰,非常妩媚。
5、额黄
又叫鸦黄,是在正额间涂上**。起于南北朝,毫无悬念地盛行于唐代,不过这种化妆方式如今已不使用了。
以上就是关于求古代女子用品名称,如香粉、胭脂等全部的内容,包括:求古代女子用品名称,如香粉、胭脂等、女人三天不用化妆品的作用、古代女子用什么化妆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