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问题谁知道

生物问题谁知道,第1张

白鳍豚 江水污染,繁殖能力低下,人类捕猎

白眉叶猴 人类砍伐树木,领地缩小

霍加貔 领地缩小,人类砍伐树木,人类捕猎

江豚 江水污染,繁殖能力低下,人类捕猎

穿山甲 没有食物,领地缩小,人类捕猎

云豹 领地缩小 人类大量捕猎

黑天鹅 水污染 无法交配 蛋壳薄

红腹锦鸡 无法交配 蛋壳薄 人类砍伐树木,领地缩小

树懒 人类砍伐树木,领地缩小

黑鹤 人类砍伐树木,领地缩小 无法交配 蛋壳薄

眼圈绒鸭

(Somateria fischeri)

绒鸭属雁形目,鸭科,绒鸭属。是一类大型的海鸭,全球大约有好几种。绒鸭肥胖体重,浑身圆滚滚的。喙上有肉峰。绒鸭的身上有丰富的精致软绒毛,是制作上等鸭绒被、鸭绒衫和枕头的原材料。母绒鸭经常用它们胸部的绒毛来铺在自己的窝里。孵蛋的时候还用来覆盖鸭蛋。在冰岛,绒鸭受到严格的保护。从35—40个绒鸭窝中,可以收集到一磅的鸭绒,而且不会影响它们的繁殖。绒鸭蛋呈黑褐色,上面有斑点。有4种绒鸭的雄成鸭羽毛色彩鲜艳,引人 注目。各种绒鸭的区别在于它们喙的长短和色彩不一样。雄性一般是上体有白色的羽毛,黑色的头冠、腹部和尾巴。

多数绒鸭都栖息在北方,在冰雪覆盖的海岸线上繁殖。冬天,它们会到南方的法国、新英格兰和阿留申群岛去过冬。

眼圈绒鸭主要产于西伯利亚,两眼周围各有一大块带有黑边的白斑。它们数量稀少,有些地区已经绝种,属非常危急的濒危动物

亚洲白鹳

(Ciconia ciconia boyciana)

鹳属鹳科,全世界大约有19种,和鹭和鹮有亲缘关系。它们体型大,腿长,脚趾有蹼。尖而笔直的喙比头大,而且强健。

欧洲白鹳是一种普通的迁徙鸟,身长大约1米,头。颈和身体都是洁白的白色。翅膀有一些黑颜色。喙和腿都是红色。脖子很长。胸部的羽毛长而且下垂,白鹳经常把它的长喙藏在胸部的羽毛里面。它们常在潮湿的沼泽地出没,吃鳗鲡和其他鱼类,以及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幼鸟和小型哺乳动物。它们粗糙的窝筑在高大的树顶、建筑物的废墟或者摈弃的烟囱上,一般用树枝和芦苇搭成。

白鹳是一种无声的鸟类,它们在很高的高空飞翔,显得强健而有力。

黑鹳的体型比白鹳小。上体的羽毛呈很有光泽的黑色,下体呈白色。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地方常见到。

马格里鹳与白鹳非常相似,产于南美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大草原到阿根廷彭巴斯草原的沼泽地和树木稀少的大草原。在食物丰富的地方,它们会大批地聚集在一起。

亚洲南部的印度东部的秃鹳头和颈裸露无羽。最大的身高达2米,以食腐肉为主。在印度受到保护。

林鹳是产于产美的唯一一种鹳,栖息在美国的南方。喜欢群居,身高约有1米,黑色的头,光光的脖子,翅膀和尾巴有些黑色,其余的羽毛呈白色。

产于亚洲的白鹳数量稀少,属于濒危动物。发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和东南沿海一带的白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的黑鹳也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的彩鹳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亚速尔群岛林鸽

(Columba palumbus azorica)

鸽子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除了非常寒冷的地区和荒荒遥远的海岛以外,到处都可看到它们的足迹。现在已知的鸽子。全世界大约有250种,都属鸽子形目,170种左右属鸠鸽科。它们有的在地面上觅食,有的则部分或者全部依靠森林里的食物为生。如按其体型的大小来严格区分,体型小的叫鸠(英文doves),体型大的叫鸽(英文pigeons)。不过人工饲养的白鸽除外,不论其体型大上,我们都叫它鸽子,鸽子是和平的象征。

大约三分之二的鸽子栖息在亚洲、澳大利亚和西太平洋岛屿的热带地区。其他地区如非洲、南美洲以及气候温暖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也可以见到各种鸽子。

鸽子温文尔雅,喙短小。走起路来昂首阔步,很神气。由于翅膀 长,飞行肌肉发达,所以善于飞行。很久以胶,人们就训练鸽子来传递信息。它们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终生不渝。即使是一方丧偶以后,也要过了很久才会再婚。雌鸽一窝一般产两个白色的蛋。小鸽子在孵化14—19天以后出壳,然后留在窝里受12—18天的哺育和照顾。

亚速尔 群岛林鸽、查塔姆岛鸽、菲律宾都洛尾鸽等好几种鸽子已外于濒危状态。

印度大鸨

(Choriotis nigriceps)

大鸨属鹤形目,鸨科,与鹤和鸻有亲缘关系。全球大约有23种,分布在非洲、欧洲南部、亚洲、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大鸨的腿很长,脚上只有3趾,缺少后趾,善于奔跑。身体紧凑,头高昂,全身保持一种水平的状态,样子和其他善于奔跑的鸟类一样。

大鸨中较常见的欧洲大鸨,它是欧洲最大的地栖鸟。雄性体重超过14千克,身长达120厘米,翼展长度达240厘米。产于欧洲东部和南部,以及亚洲中部和我国东北地区的许多地方。以前在英国和西欧的许多地方也有,但这些地区的大鸨现在灭绝,雄大鸨体格结实,喙上有白色羽毛。雄性鸨体格结实。嘴上有白色的羽志。雄性和雌性羽毛色彩相同,上体浅灰色,有黑色和棕色的条纹,腥部呈白色。大鸨很机灵,很难接近,一有风吹草动就迅速奔逃。大陆地上行走的时候,它们步伐庄重。在天空中飞行的时候,它闪显得不慌不忙,非常沉着而富有持久力,雄鸨向雌鸨求爱的时候仪式非常庄严,雄鸨的头低下来几乎要碰到雌鸨的尾巴,喉袋胀大。雌鸨一窝产下2—3个橄榄绿的蛋,上面有棕色的斑点。产下的蛋埋在浅土中,上面覆盖绿草。

体型较小的鸨分布在从西欧到摩洛哥、阿富汗等地区。南非产的最大一种鸨又叫甘波。阿拉伯鸨产于摩洛哥和非洲撒哈拉南部地区。在澳大利亚,有一种鸨也叫火鸡。

产于印度的印度大鸨已名列濒危动物的名单。

产于我国的大鸨夏季在东北及内蒙古草原繁殖,秋季迁徙到华北平原或更南的地区越冬。由于数量稀少,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新西兰鸫

(Turnagra capensis)

鸫指属于雀形目,鸫科的许多种鸟。主要分成两类,一类叫鸫,也就是普通的鸫,如产于美国的鸫;另一咱叫歌鸫,如产于欧洲的鸫。歌鸫只产于欧洲,但产于北方的麦翁除外,它也叫歌鸫,现已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北方落户。

普通鸫分布在全世界各大陆和许多岛屿上,大约有66种。体型最大的一种分布在全球的热和温带地区。但主要在旧大陆,特别是非洲。鸫食昆虫和水果,也有一些食蜗牛和蚯蚓。它们的窝像酒杯,一窝产3—5个白色,有时是淡蓝色的蛋。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鸫土生土长,新西兰鸫已陷入濒危状态。

分布在我国南方的蓝枕八色鸫、蓝背八色鸫、蓝八色鸫、蓝翅八色鸫、紫蓝翅八色鸫、绿胸八色鸫、栗头八色鸫和双辫八色鸫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新西兰岸鸻

(Thinornis novaeseelandiae)

鸻是一类胸部比较肥胖的海岸栖息鸟,属行目,行科。全世界大约有36种。它们的身长约在15—30厘米之间,长翅膀,中等长短的腿,短头颈。喙笔直,比它的头短一些。多数鸻鸟身体的上部清一色的褐色、灰色或者沙土色。下部白色。环鸻有白色的前额,脸部有两个黑色的环。

多种鸻经常在海岸和海滩上奔跑,寻找小型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充饥。其他一些鸻鸟,如喧鸻,则在牧场和草地上寻找食虫的动植物来吃。鸻非常机警,一有风史草动就展翅疾飞,逃之矢矢。它们的叫声像音调优美的口哨,根据叫声的不同可以区别它们的种类。鸻在地面上筑窝,每窝产2—5个有斑点的蛋,一般是4个。由父母双方轮流孵化,出生以后也是共同照顾。小鸟出世不久就可以跟随父母到处跑。

鸻栖息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在北方筑窝的鸻鸟迁徙的路程很远。它们成群地觅食和旅行。这种长距离迁徙的鸻如欧洲的金鸻和美洲的金鸻。美洲东部的金鸻经常飞越大西洋和南美洲,来到南方的巴塔哥尼亚。然后沿着密西西比河流域返回。美洲西部的金鸻可以一口气不停地飞到南太平洋的鸟屿。

新西兰岸鸻数量稀少,属濒危动物。

分布在我国云南省的灰燕鸻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鸮鹦鹉

(Srigops haroptilus)

鸮鹦,又叫枭鹦鹉,新西兰产的一种鹦鹉。有柔软的绿色和棕色条纹羽翼。翅膀虽然相当发达,但不善于飞翔。经常栖息在地穴里,夜间出来活动。这种鹦鹉非常稀少,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它已经绝种。后来才发现在新西兰的南岛上还有少量生存。

啄羊鹦鹉,新西兰南岛上的一种大型鹦鹉。羽毛主要呈绿色,喙又粗又长。主要食昆虫,但也经常攻击羊群。它那强健的喙可以把羊的皮肉喙穿,吞食羊肾上的脂肪。

喀喀鹦鹉也是新西兰产的绿褐色鹦鹉,头顶灰色,面部,颈部,腹部、腰部都有红色的羽毛。这是一种性情温柔的森林鹦鹉,常被人们当宠物饲养。有学习人类语言的天才。

短尾鹦鹉栖息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许多太平洋的岛屿上。有好几十种,它们都有细长而弯曲的喙,舌尖像刷子,用来食花丛中的蜂蜜和水果。

侏鹦鹉属侏鹦鹉属,是栖息在新几内亚及其附近岛屿森林里的6种小型鹦鹉之一。厚喙具有腊膜。爪十分长,雄鸟有华丽的羽毛,以食昆虫为主。

葵花鹦鹉,又叫凤头鹦鹉,属葵花鹦鹉属。产于澳大利亚、新几肉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它们都有冠羽,喙很发达,可以啄开坚硬的果实,灰葵花鹦鹉亦属这一属。它们也是常见的笼鸟。

赤道非洲特产的灰鹦鹉身长给33厘米。雄性和雌性外表很相像,都有灰色的羽毛,红尾巴,白色的脸。在所有的鹦鹉中,雄性灰鹦鹉是最聪明的语言专家,它可以惟妙惟肖地学说人的语言。人饲养的灰鹦鹉相当机灵,脾气也很好,据说可以活到80岁。野生的灰鹦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吃水果和种子,会毁坏庄稼,但是油棕榈不可缺少的传播者。亚马孙鹦鹉约有26种,它们也善于模仿人的语言。身长约在25—40厘米之间。有微微竖起的冠羽和很短的方尾巴。绿色的羽毛,特别是头的上方点缀着各种明亮的色彩。雄性和雌性外表相似。亚马孙鹦鹉分布在西印度群岛,以及墨西哥岛和南美洲北部广大区域的雨林中。这种鹦鹉比较难饲养,它们吵闹而且容易伤人。动物园里比较常见的是蓝额亚马孙鹦鹉,它产于巴西,有蓝色的前额,**的脸,红色的肩膀。

夜鹦鹉产于澳大利亚。它只在夜里出来活动,白天则在筑在树丛里的巢里打瞌睡。夜鹦鹉数量稀少,已经接近绝种。地栖鹦鹉栖息在澳大利亚南海岸荒芜区域,现在已经非常罕见。

夏威夷雁

(Nesochen sandvicensis)

夏威夷雁,又叫 夏威夷鹅。属雁形目,鸭科。与加拿大鹅有关缘关系。是加拿大鹅迁徙到夏威夷以后,进化而成的不会迁徙的陆栖鹅。翅膀较短,脚上部分有蹼。夏威夷雁体长约65厘米,有灰色和褐色的栅格羽毛。颈上有黑色的条纹,黑色的脸。它们在山坡上食浆果和野草。后来成为夏威夷引进哺乳动物捕食的对象。这些引进的哺乳动物包括狗、猫、猪、獴。此外,还要遭到人类的捕杀。由于面临这 双重灾难,到1911年,已经所剩无几。从那时候起,才禁止人们捕杀。可是夏威夷雁的数量还是有减无增。到1952年,只乘屈指可数的30只。人们不得不把它们捉进来饲养。然后饲养后放回野生地的雁却难于自我繁殖。因此境况依然不妙。

现在,夏威夷雁是夏威夷州的州鸟,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夏威夷水鸡

(Gallinula chloropus sandvicensis)

水鸡属鹤形目,是秧鸡科的一种水鸟。外表与同科的静水鸭相似,与静水鸭有亲缘关系。它和静水鸭的区别在于脚趾的边缘层坚韧的膜。

比较常见的水鸡有产于北美佛罗里达的普通水鸡。除了澳大利亚以外,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都可以见到。产于澳大利亚的水鸡属于另一种,它的体力约33厘米,头部和腹部呈灰黑色,背部呈褐色。腰部有一圈白色的羽毛。短喙呈明亮的红色,向前额延伸,像一块皮质的盾牌。

在全球大部分地区,水鸡是一种颇为害羞的水鸟。它们栖息在沼泽和湖边的芦苇丛中。而在英国的岛屿上,人们在的草地上也能见到。产于夏威夷水鸡属濒危动物。

夏威夷蜜鸟

(Loxops coccineus coccineus)

夏威夷蜜鸟只栖息在夏威夷群岛的森林中。大约有23种,属雀形目,管舌鸟科。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加上引直处来鸟类和哺乳动物,23种中起码有8种已经灭种,剩下的也都面临绝种的危险。

夏威夷蜜鸟和美洲蜜鸟也有许多明显的区别。由于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太平冰中部岛屿中,它们的进化方式与众所周知的,达尔文所叙述的科隆群岛上的雀类进化方式不一样。

夏威夷蜜鸟中,喙细小,雄鸟和雌鸟羽毛都呈红黑色的一种以食花蜜为生。另一种喙像雀鸟,羽毛呈绿色(雄鸟还有橙色或**的标记)的以食种子、果实和昆虫为生。其他种类介于这两种之间。

各种夏威夷蜜鸟身长大约在10—20厘米之间。叫声比较单调,用草筑窝。

夏威夷静水鸭

(Fulica americana alai)

静水鸭又叫顶骨鸡、黑鸭。水栖性鸟类,属秧鸡科,顶骨属。栖息在世界各地的内陆湖泊河流之中。它们在水中游动,寻找食物,主要是植物、种子和软体动物。静水鸭的腿呈绿色或者蓝灰色。脚趾上有叶状的薄膜,有助于它们在水中游泳和在沼泽地上行走。喙短而且呈锥形。上面长着一块扁平的肉,与前额相连。

欧洲静水鸭栖息在旧大陆北部地区,冬天喜欢游到河流的出海口或者较浅的海湾里。体长约45厘米,重量大约900克。它们的翅膀较短,在水面上扑腾似乎也不容易,但能够持续快速飞行。虽然称不上是猎鸟,但冬天到来的时候,它们成群结队,很容易成为猎人追逐的目标。

静水鸭成群地在水生植物中筑窝。每窝产大约10个有斑点的帽。小鸭孵出来以后,长出非常漂亮的黑玉色绒毛。头上是鲜明的橙色、猩红色或者紫蓝色。不过,随着小鸭的成长,这些好看的色彩很快就会消失。成鸟浑身呈黑色,前额的皮肤上有一块白的茧。

北美的静水鸭又叫泥鸡,很像它欧洲的同类鸟。南美洲大约也有6种静水鸭。非洲的静水鸭头上有两块肉瘤。

夏威夷静水鸭属濒危动物。

西非鸵鸟

(Struhio camelus spatzi)

鸵鸟产于非洲,是现在鸟类中体型最大的鸟。说它是鸟,其它它是一种善跑而不会飞,属鸵形目,鸵鸟科,雄性成鸟身高可达25米中,不过它的头颈几乎点去了一半。体重可达155千克。雌性的体型稍小一些。鸵鸟蛋的直径有125毫米那么长,长度达150毫米,重135千克。是现在所有的鸟蛋中最大的。雄鸵鸟基本上是黑色,但翅膀和尾巴上的白色的羽毛。雌性几乎全身褐色,鸵鸟的头比较小,喙短而宽。头和大部分颈呈微红色或蓝色。双脚,包括强壮的大腿上没有毛。褐色的大眼睛上有浓密的黑睫毛。

鸵鸟成群活动,数量大约有5—50只。喜欢和在草地上吃草的动物做们。依靠强壮的双脚,它们可以逃避敌人。主要是人和大型的猛兽。鸵鸟的脚很独特,只有两个趾,大的长得像蹄一样。受惊的鸵鸟逃跑的时候,速度可达到每小时65公里。被逼急了的时候,它会用脚来踢,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威胁。

鸵鸟主要以食植物为主,有时敢捕捉一些动物。可以很长时间不喝水照样生存。每到繁殖季节,雄鸵鸟和3—5只此雌鸟同窝。如有外来者窥视,它会发出愤怒的吼声或嘶嘶声驱赶来犯者。它们的窝筑在地面上,一窝产15—60个白色的亮晶昌的蛋。晚上由雄鸟坐着看守,白天再轮到雌鸟。小鸵鸟 在孵化40天以后出壳。再过一个月,它们就可以和成鸟一起奔跑。为了躲避危险,小鸵鸟会和鸟一样,躺在地下隐蔽起来,只把头伸出来。这种习性后来被人误认为是鸵鸟在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在沙土里。

中世纪时期,骑士的头盔上都插着一根鸵鸟的羽毛。到了19世纪,它又成了女士们服饰的装饰品。这种需求促使农民在南非、美国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建立饲养鸵鸟的农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鸵鸟羽毛的贸易才停止下来。也有人曾训练鸵鸟来驮物和赛跑,但它们没有耐力,也不容易训练好。饲养的鸵鸟可以活到50岁。

由于种的不同,各种鸵鸟的体型、肤色和蛋的有差别。上新世时期(大约500万年以前),鸵鸟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在俄罗斯的南方、印度和我国的中部和北部地区,都曾发现过鸵鸟的化石。西非鸵鸟和阿拉伯鸵鸟已属濒危动物。也有人认为,产于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叙利亚鸵鸟已在1941年灭绝。

乌卢古鲁丛伯劳

(Malaconotus alius)

伯劳鸟主要指伯劳科,尤其是伯劳属的许多种鸣禽。它们共同特点是嘴尖上有钩,以捕食昆虫为主。一些体型较大的昆虫、蜥蜴、老鼠,都是它们捕捉的对象。抓到的食物常被它们钉在荆棘上,故又有屠夫鸟之称。羽毛一般是灰色或淡褐色,翅膀和尾为黑色并带有白色的斑。

加拿大和美国出产的大灰伯劳,又叫北方伯劳,是伯劳鸟中分布最广的一种。体长24厘米,体毛呈黑色。笨伯劳是新大陆出产的另一种伯劳鸟。外貌与大灰伯劳相似,介体型较小一些。

产于欧洲的几种伯劳鸟多为红色或褐色。

从伯劳产于非洲,大约有40多种。体长大约有16—21厘米。羽毛色彩鲜艳,喙也不像其他伯劳鸟那么尖利,尾部有长而柔软的羽毛。四色丛伯劳上体呈绿色,下体金**。红色的喉咙和黑色的边,非常好看。丛伯劳以捕捉昆虫为生,常射在树丛中进行伏击。

产于美国圣克利门蒂岛的伯劳鸟属濒危动物。产于坦桑尼亚乌卢古鲁山的乌卢古鲁丛伯劳也已濒临绝种的危险。

(Empidonax eulerijohnstonei)

鹟全球大约有60多种,属雀形目,鹟科。大多数鹟的显著特点是嘴宽而扁平,脚比较小。有些种类的鹟色彩鲜艳。鹟广泛地分布在非洲、亚洲的东南亚到我国广大地区,以及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上温暖的森林是它们的栖息地,那里有它们的食物昆虫。鹟主要吃地面上的昆虫,而不是捕捉在空飞行的昆虫。

大多数鹟的尾巴较短,身长大约有8—23厘米。较常见的是黑颈君主鹟。雄性的黑颈君主鹟羽毛呈鲜艳的紫蓝色,有小鸟冠。主要产于从印度到菲律宾的地区。

极乐鹟是鹟中最常见的鹟,产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北边可以分布到我国的东部和日本。它们一共大约有10种。但是由于分布的地区和形态各异,所以分类比较不一致。它们的体长大约有40厘米。多数的鸟冠,有些雄鸟有长尾羽。翅膀的羽毛有黑色、白色、红褐色等几种。

塔希提岛鹟等几种鹟由于数量稀少,已列入濒危动物。

秃头雕

(Haliaeetus leucocephalus)

秃头雕,又叫白头雕、美国雕,是海雕的一种。属鹰科,是唯一一种原产于北美的雕。从1782年起,秃头雕就是象征美国的国鸟。秃头雕也是一种海雕,只是经常在内陆的河流和湖泊周围的活动。成鸟有1米长,浑身呈黑褐色,头和尾巴呈白色,喙眼睛和脚呈**。年幼的秃头雕羽毛褐色,毛巴和翅膀的里层也有一些白色。要到7岁的时候,头和尾巴的颜色才会像成年鸟一样全部变白。

秃头雕分布于北美洲从阿拉斯加到佛罗里达的广大地区。北方的秃头雕个体比较大。过了繁殖季节,它们就会迁处到南方。许多佛罗里达秃头雕这时候会飞向北方。

秃头雕捕猎的本领较差,只会跟随其他海鸟一起去捉鱼。往往只会抓那些死鱼和半死不活的鱼,或者是游到浅水中产卵的鱼。有时候,它们还会从鱼鹰的嘴中把 鱼抢过来。办法是看到体型较小的鱼鹰捉到鱼以后,飞到它的上空去吓唬它。等受惊的鱼鱼扔下,它们就会飞过来拣。

秃头雕的窝通常筑在河流中间的岛屿孤零零的树上 。由于杀虫剂的使用,河流被污染,以及筑窝的地域遭到破坏,秃头雕的生存受到严惩的威胁。从1940年起,秃头雕在美国许多地区受到法律保护,唯有阿拉斯加除外,在那里猎人射杀秃头雕不但不犯法,而且还会得到奖励。因为秃头雕喜欢站在渔具上,吓跑阿拉斯加盛产的鲑鱼。据估计,1917—1940年以及1947—1952年颁奖期间,在奖金的鼓励下,阿拉斯加共有10万只秃头雕被杀。这种关状况后来才遭到制止。现在,秃头雕在全美国受到保护。

条纹伞鸟

(Cotinga maculata)

伞鸟产于美洲,属雀形目,伞鸟科,伞鸟属。全世界大约有90多种。许多种伞鸟外貌和习性像鹟,有些生物学家把它们归类于霸鹟。伞鸟科的一些鸟类色彩鲜艳,叫声奇特。有些像铃声。有些 像牛鸣;有些像是在敲榔头。有些叫声连续不断,被人称为饶舌鸟。它们都有一张宽而扁的喙,喙尖有点钩。翅膀是圆形的,腿较短。许多伞鸟的翅膀形状也很古怪,有的狭窄,有的弯曲。多数伞鸟喜欢孤独。它们栖息在森林中,爱站在树梢上,以食水果和昆虫为生。由于伞鸟行为怪癖,所以我们对伞鸟的一些种类了解不多。

伞鸟中已有些种类,如条纹伞鸟,由于数量稀少,已属濒危动物。

圣米格尔红腹灰雀

(Pyrrhula pyrrhual murina)

红腹灰雀属雀形目,雀科。欧亚大陆有6种色彩鲜艳的红腹灰雀。一种最普通的灰雀处表呈黑色和白色,雄性的腹部呈桔红色,体长约15厘米。这种灰雀主要栖息在终年常表的林和灌木丛中,叫声委婉动听,是人们喜欢的笼鸟之一。亚洲和非洲产的地栖厚嘴红腹灰雀,主要栖息在从大西洋加那利群印度的干燥地区。它的羽毛大多数粉红色,头顶部为淡灰色,叫声像吹奏的喇叭。

葡萄牙圣米格尔岛产的圣米格尔红腹灰雀列为濒危动物。

我觉得这是人类滥杀的结果,破坏生态平衡啊~~~~~

熊猫,又名大猫熊食肉目,大熊猫科,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英文:Panda

大熊猫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陕西秦岭南坡以及甘肃文县等地。是中国特有种。栖息于海拔2000―3500m的高山竹林中。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独居,除产仔外,无固定巢穴,昼夜均有活动。主要以竹叶、竹杆、竹笋为食,兼食野果、鸟卵、竹鼠等,边走边吃。听、视觉迟钝,嗅觉灵敏,善爬树、游泳。主要在春季发情交配,有求偶争斗。孕期3―5个月,每产1―2仔,偶有3仔初生幼仔约120克,全身粉红色,有稀疏白色胎毛。眼睛几乎看不见,到40多天才睁眼。全母亲哺育,1岁多才独立生活,5―7岁性成熟,寿命约30年,而繁殖年龄段仅有2―13年。

1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仅分布于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的部分山区。目前由 于分布区的丧失、狩猎、疾病和竹子大面积死亡等原因, 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降至900―1200只,并且其种群被分割成约32个亚种群,丧失了自然遗传交换的机遇。中国 林业部门和有关单位制订了跨世纪的 “大熊猫保护工程”,通过扩大、新建保护区,建立“走廊、通道”, 加大宣传保护力度,改善栖息环境,减少人为干扰等一系列措施,维系野生大熊猫种群。

为何被称为活化石?

答: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因而被誉为“活化石”。

详细信息:

熊猫

熊猫翻开历史的长卷,可以追溯出许多关于大熊猫的充满传奇的记载。由于在古代大熊猫的分布范围比现在广得多,其地名竟有数十个之多,如貔貅、貘、貊、驺虞、白熊、花熊、竹熊、食铁兽等等。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编汇的《尚书》和《诗经》,记述了貔貅皮 (大熊猫皮)是向皇帝进贡的珍品;貔象虎豹一样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为貔一样威武英勇,以至军队打着 "貔"、"貅"的旗号,象征神勇之师。

西晋时 (1700年前)称大熊猫为 "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故在当时把大熊猫当作和平友好的象征。两军交战中,只要有一方举起 "驺虞"旗,战斗会嘎然而止。因为战争规则:凡使用"驺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冲突。

据日本 《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曾将一对活体白熊 (大熊猫)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西方世界对大熊猫的认识,应首功于法国苦修会神甫、博物学家戴维 (Amand Pere Ddvid 1826一1900)。戴维从1826年至1874年在中国住了12年,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传教,同时担任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通讯研究员。

戴维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869年3月11日,在返回教堂途中,这条山谷中的主要土地占有者一个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去用茶点。在这个异教徒家里,我看到一张展开的那种著名的黑白熊皮,这张皮非常奇特,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

1869年3月23目的日记中戴维写道:"我的猎人在离开十天之后,今天回来了,他带给我一只年幼的白熊。捕到时是活的,为了携带方便,它被杀死了"。"他们以很高的价格把这个年幼的白熊猫卖给了我,它除了四肢、耳朵、周围为黑色外,其余全为白色。它的体色同我以前看到的成年个体毛皮的颜色是一样的。因此,这一定是熊属的一个新科,这很明显,不仅在于它的体色,而且因为它的脚底有毛和它的其它一些性状"。

戴维将白熊标本寄给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melne edwaeds),爱德华认真研究毛皮和骨骼后在1870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在外部形态上,它确实同熊非常相似,但它的骨胳特征和牙齿,明显地与熊不同,却与小熊猫和浣熊很相近,它肯定构成一个新属,我称之为Ailuropoda"。为了纪念戴维对大熊猫的这一新物种的发现,爱德华将大熊猫的学名定为Ailuropodamelanoleruca David这一学名一直沿用至今。戴维收集的第一具大熊猫模式标本,是在四川宝兴县得到的,一直在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珍藏着;

自1869年戴维首次向世界介绍大熊猫后,西方国家曾一度掀起 "熊猫热"。许多动物学家,探险家、旅行家、狩猎家不远万里,纷纷进入中国,想捕捉到这种唯有中国才有的珍奇动物。但是大熊猫是一种独栖的善于隐蔽的动物,整天游荡于高山密林之中,极难觅其踪影。

现代第一个把活体大熊猫带出中国的人,是美国一位叫露丝·哈克纳斯的女服装设计师,其夫威廉·哈克纳斯是一位动物学家和探险家,新婚不久便进入中国寻觅大熊猫,可惜尚未进入大熊猫产区,便病死于上海。哈克纳斯夫人继承丈夫遗志,带了两个在美国出生的华人作响导和翻译,进入四川汶川县,继而来到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宝兴县东河一带,开始了寻找大熊猫的艰苦历程。机遇偏爱有心人。露丝终于在夹金山下约2000米的山林竹丛中,发现一只不到两磅重,出生约30天的大熊猫幼仔,露丝欣喜若狂,象对婴儿一样细心照料它。她曾在日记中写道:"它那黑白花的小园球脑袋,用鼻子磨蹭着我的上衣,忽然本能地找到了我的乳房"。露丝给它取了个美丽的名字"苏琳",在朋友帮助下,露丝以两美元 "贿赂",用竹筐装着"苏琳",海关登记上写着 "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登上麦金莱总统号海轮,混出了中国。1937年春,"苏琳"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立即成为该城明星,参观者一天达4万多人。从此,"苏琳"和露丝的故事厂为传诵,引发了又一次世界大熊猫热。大熊猫成了摇钱树,成了国际猎获目标,从1936年到1941年,仅美国就从中国弄走了9只活体大熊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西方掠夺大熊猫的历史。大熊猫成为国家最珍贵的政治礼品,从1957年到1983年,我国赠送给前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墨西哥、西班牙等九个国家,共24只大熊猫,但是目前仅有2只活着,而且已入暮年,其中朝鲜活着1只,柏林1只,幸运的是墨西哥竟有3只后代大熊猫健康地生活着。

从1983年以后,中国政府再也不把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了。但是大熊猫仍有不少短期出国,参加诸如奥运会庆典,联合科研展出等机会,这使得大熊猫的身价更高,它无疑是各国动物园梦寐以求,最想得到而最难得到的动物!

对大熊猫的认识,虽然中国经历了3000多年,西方世界也经历了100多年,但对它的认识远远不够,从它的进化历史,分类地位,野外生态,种群繁育,遗传保护等诸方面,对世界范围的许多学者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学术研究上具有不少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熊猫亦称“猫熊”、“大熊猫”,属猫熊科。熊猫体形似熊,很肥壮,成年的熊猫多在100公斤,体长1.5米,尾短小仅20厘米长。头圆吻短,脸廓很像猫。四肢粗短,前后足都是5趾。它们栖息在2000-3500米的高山原始森林中。虽是食肉动物,但现在已演变成主要食竹的素食动物了。它的食量很大,日需10-15公斤的箭竹。熊猫性格孤僻,喜独来独往。每胎一仔,幼仔十分弱小(重仅2市两),极易夭折。寿命为15年左右,目前总数不超过1000只。熊猫产于中国,分布在四川省凉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和陕西秦岭的南坡也有分布。

别名 大猫熊、竹熊、花熊

学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 giant panda

大熊猫科 Ailuropodidae

分布 四川、陕西、甘肃局部地区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动物,是被全世界公认的自然遗产和活化石,从其祖先出现到现在至少有八、九百万年。研究大熊猫对研究整个生物进化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大熊猫属食肉目大熊猫科,与熊类是表兄弟。其体型似熊,头大而圆,身体肥胖,尾巴极短。一般成年大熊猫体长在120-180厘米,尾长10-12厘米,肩高65-75厘米,胸围87-89厘米,臀高64-65厘米,后足长12-20厘米,耳长72-115毫米,体重60-110公斤。躯干和尾白色,两耳、眼周及四肢全黑。

大熊猫因其浑圆的体型,憨态可掬的动作,黑白相间的色彩博得世人的青睐和喜爱。

大熊猫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主要以竹茎、竹叶和竹笋为食,偶尔也捕食小动物。无固定巢穴,边走边吃,喜单独活动,四处游荡。

大熊猫行动缓慢,视觉较差,性情温顺,很少有攻击行为。

大熊猫发情期一般为每年4-5月,也有秋季交配的,一般每胎1仔,偶有2-3仔。

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因而被誉为“活化石”。

如今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已十分狭窄。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活化石”。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动物,是被全世界公认的自然遗产和活化石,从其祖先出现到现在至少有八、九百万年。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

大熊猫, 从分类上讲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大熊猫与熊类是表兄弟。其体型似熊,头大而圆,身体肥胖,尾巴极短。身体肥胖,形状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围、耳朵、前后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余都是白色。毛密而有光泽,耐寒。喜欢吃竹叶、竹笋。大熊猫居住地带的竹子,曾大面积开花、枯死,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其实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鲜竹。有时,它也会开一次“斋”,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顿,甚至大摇大摆闯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

一般成年大熊猫体长在120-180厘米,尾长10-12厘米,肩高65-75厘米,胸围87-89厘米,臀高64-65厘米,后足长12-20厘米,耳长72-115毫米,体重60-110公斤。躯干和尾白色,两耳、眼周及四肢全黑。

大熊猫因其浑圆的体型,憨态可掬的动作,黑白相间的色彩博得世人的青睐和喜爱。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大熊猫行动缓慢、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他动物。当大熊猫听到异常响声时,常常是立即逃避。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于大熊猫长期生活在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此外由于它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即将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大熊猫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主要以竹茎、竹叶和竹笋为食,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

大熊猫平时孤居,到了每年的四五月份即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也有秋季交配的),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唱出一曲曲恋歌,由此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大熊猫的婚配属于多雄争配制。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一般每胎1仔,偶有2-3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1‰。可是,一个月后体重可达2千克,3个月就能长到五六千克。熊猫妈妈常把小熊猫搂在怀中,轻轻抚摸,外出时也把它衔在嘴里,或用背驮着,亲亲热热,形影不离。等到小熊猫五六个月大时,妈妈就开始教它爬树、游泳、洗澡和剥食竹子等本领。两年后,小熊猫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20-30年。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于大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种群增长十分缓慢,如保护管理跟不上,则数量日趋减少。

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它们的踪迹,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如今留下来的大熊猫数量很少,分布范围已十分狭窄。迄今为止,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研究大熊猫对研究整个生物进化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活化石”。

熊猫亦称“猫熊”、“大熊猫”,属猫熊科。熊猫体形似熊,很肥壮,成年的熊猫多在100公斤,体长1.5米,尾短小仅20厘米长。头圆吻短,脸廓很像猫。四肢粗短,前后足都是5趾。它们栖息在2000-3500米的高山原始森林中。虽是食肉动物,但现在已演变成主要食竹的素食动物了。它的食量很大,日需10-15公斤的箭竹。熊猫性格孤僻,喜独来独往。每胎一仔,幼仔十分弱小(重仅2市两),极易夭折。寿命为15年左右,目前总数不超过1000只。熊猫产于中国,分布在四川省凉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和陕西秦岭的南坡也有分布。

熊猫不仅是中国最稀有的珍贵动物,而且已成为世界上最珍贵最稀有的动物,世界各大动物园内每种有绝灭危险的珍稀动物笼前要悬挂熊猫为图案的徽志

大熊猫现代分布区

据调查,如今仅有不到1000只大熊猫分布于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和大、小相岭及凉山6个山系,并且被分割成近20块孤立的种群。由于森林不断采伐,从50年代到90年代,仅40年,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吞噬了4/5。这对于大熊猫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历史分布区

据古籍及地方志记载,在近2000年前,在我国的湖南、湖北、山西、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均有大熊猫分布。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半径不断扩大,大熊猫栖息地逐渐减少,现仅分布于陕西秦岭南坡、甘肃南部和四川盆地西北部高山深谷地区。

化石分布区

大约在中新世晚期距今约8-9百万年时,始熊猫开始在地球上出现。随后,在更新世早期,开始出现大熊猫小种,其化石发现于广西柳城、广东罗定、四川巫山县、陕西洋县和云南元谋等地。到了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发展到全盛时期,大熊猫巴氏亚种出现,并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华北和西北十六个省市――北京周口店、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国外越南和缅甸北部。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如何?

大熊猫在几百万年间由盛而衰,以至濒临绝灭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问题。

据有关专家对大熊猫所作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殖机能异常低下。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许多大熊猫的生殖系统严重发育不良,成年后生殖内分泌机能紊乱,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终生不育。

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在野外,公兽们往往须通过残酷的斗殴竞争,最后的胜利者才能获得雌兽的亲睐。如果一个小种群内缺乏足够优良的雄兽,显然就会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机会,并降低交配后的受孕率。

大熊猫产仔多数为单胎,即使产下双胎也往往只能抚养其中一只。大熊猫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营养、患病、气候恶劣或遭遇天敌而夭折。

大熊猫母兽在怀孕和哺乳期内很少采食,并由于独自哺乳带养幼仔而极尽劳苦,体力极度衰竭,对其健康和寿命影响极大。在哺乳期结束后,母兽还要继续抚养儿女,教会他们采食和生存的各种本领。在这种情况下,母兽自会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发情,暂停生育,直到儿女长大成“人”,远走高飞。

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被严重地隔绝成小块地域,偏偏他们又必须独占很大面积的领土才能保证生存,所以在小块的栖息地内,能容纳的大熊猫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一个种群太小,不可避免会导致近亲繁殖,降低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人工繁育大熊猫,可以减低野外天敌和疾病的危害、保障营养供给、消除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通过合理配对,可有意地避免近亲繁殖,改良繁殖和遗传机能;通过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种机会,提高配种怀孕率;通过对母仔的精心看护和充足的营养供给,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双胞胎成活率,并促进其正常发育,也有利于母兽身体健康,使其迅速恢复体力,为下一次生育作好准备。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熊猫人工繁育、移地保护是拯救大熊猫的重要战略之一。

大熊猫是“草食动物”吗?

大熊猫以竹类为主食,从食性看似乎应该划入“草食动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物种进化的观点来分类,它们却是道道地地的肉食动物。在科学分类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纲、食肉动物目。你看,如此可爱的大熊猫竟与虎豹豺狼等猛兽同属一个大家族。大熊猫的祖先是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有尖锐发达的犬齿、较短的肠道和肉食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这些特点。只是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它们为了生存,食性和习性必须适应环境。渐渐地,它们退居深山竹林,适应了低营养、低消化率的竹类,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于是,现代的大熊猫就变成了吃草的“肉食动物”。事实上,在肉食动物家族的进化史中,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食性的“大有人在”。与大熊猫血缘非常接近的熊类,不是也变成了荤素不论的“杂食动物”了吗?

(图2--正在吃竹子的大熊猫)

(图3--成都大熊猫基地实验室)

大熊猫的世界影响

一百多年以来,西方世界从1869年法国神父戴维在中国发现大熊猫开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猫"苏琳" 带到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以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以大熊猫作为国礼相送--世界性的熊猫热,越来越高涨、大熊猫开始名扬全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一位苏联动物学家如此赞美道: "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非常美丽的、标新立异的、令人惊叹的动物。"

大熊猫是面临濒危的珍贵稀有动物

大熊猫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能够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但是,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它目前已处於一种濒危状态。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其内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则是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状颁,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天敌危害,疾病困扰。这就构成了对大熊猫生存的严重威胁,使其面临濒危的境地。

资金如何用于大熊猫的保护

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大熊猫处境的严峻,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大熊猫进行保护。

1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在立法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制定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多种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中规定:"国家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列为一类保护动物",而且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定。《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也有明确规定,为了有效的打击和制裁不法分子猎杀和走私大熊猫的违法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7年通过的刑法补充案进一步强调,对走私、捕杀大熊猫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将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并处罚款和没收财产、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 "。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中国政府自1963年以来,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6大山系,先后建立了14个大熊猫"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对大熊猫密集的地区和栖息地实施有效的保护。在保护区内,坚持常年巡逻检查,抢救生病和挨饿的大熊猫,制止和惩处危害大熊猫的犯罪行为。同时进行治山治水,恢复植被,防治各种自然灾害,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野外生息的干扰,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大熊猫的未来前景

从已经发现的化石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熊猫的发展经历了始发期,成长期,鼎盛期,现在已开始进入衰败期。

目前正以极为稀少的数量侥幸存世的局面而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忧虑和关注,对它未来的命运也就牵动着亿万人们的心弦。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和科学家们都在积极地投入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方法,开拓出新的局面,使大熊猫能摆脱濒危的境地,得以永续繁衍,与人类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护区的种群数量还略有增长。大熊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种群生殖率大于1就意味着种群将继续缓慢地发展。这一研究成果激励了科学家以更大的努力,从各个方面去推动这个良性的进程。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对大熊猫野生种群的延续,即可发挥重大作用。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进展,饲养繁殖大熊猫的成活率已有显著的提高,由以前平均成活率的318% 提高到1998年以后平均成活率的6774%这就证明现有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种群是能够得到维持和发展的。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还可有力的推动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的增长。

从全局看,中国的大熊猫就地保护工作和异地保护工作都正在扎扎实实地向深度进军,作为保护大熊猫的系统工程,正在逐步形成其综合性、科学性和连续性。人们保护大熊猫和生态环境的意识也在不断深入和普及。这一切都在加强我们保护大熊猫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保护大熊猫事业的发展。

独特的秉性

竹林隐士

1)竹林隐士

大熊猫生性孤僻,常分散独栖于茂密的竹丛中,故得雅号“竹林隐士”。仅在春暖花开时节,为了爱,它们才各自打破鸿沟,相互追逐,热恋成婚。

2)善于爬树

熊猫善于爬树,以便逃避敌害、沐浴阳光、嬉戏玩耍、求偶婚配。

别看大熊猫个体肥胖,爬树却是能手,这是他们食肉祖先的本能,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敌害。幼年大熊猫爬树多为玩耍。

3)嗜好饮水

熊猫常生活在清泉流水附近,有嗜饮的食性。有时,也不惜长途跋涉到很远的山谷中去饮水。一旦找到水源,好似一个酗酒的醉汉躺卧溪边,没命的畅饮,以至“醉”倒不能走动。因此有“熊猫醉水”之说。

特化的食物

大熊猫为食肉目动物,但它们食物成分的99%却是高山深谷中生长的20多种竹类植物。随着季节变化,大熊猫食谱中的竹种和所食竹部位也有差异,最喜爱的是竹笋,从春到夏爱以筇竹、刚竹属的几种竹,以及巴山木竹、拐棍竹、糙花箭竹、华西箭竹、大箭竹的竹笋为食。竹笋是从竹的地下茎竹鞭上长出的未放枝叶的新竹株,其组织幼嫩,含水量高,营养成分粗脂肪为127%,粗纤维3362%,粗蛋白1032%,总糖量2615%。竹笋幼嫩多汁,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是大熊猫的美味佳肴。每年从春到秋,为了吃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种的竹子竹笋,大熊猫的觅食从中山到高山迁徙,这叫“赶笋”。

从整支竹看,营养成分的含量从竹株的下部到上部逐渐增加。以冷箭竹为例,粗脂肪含量竹杆为059%,竹枝为337%,粗蛋白质竹杆为420%,竹叶为1944%,粗纤维竹杆为4666%,竹叶为2427%。可见,大熊猫虽偏爱竹笋,但常以竹叶和一年生幼竹中上部竹杆为食是很有道理的。

野外生活的大熊猫,偶尔也采食其它植物,如无芒小麦、玉米、木贼、青茅、多孔蕈(xùn)、野当归、羌活、幼杉树皮等数十种植物。甚至一反常态,捡食动物尸体,或捕捉较小的动物为食。

特殊的生活和作息

大熊猫为什么选择食竹这种生活方式,至今令人费解。从生态学角度看,大熊猫特化的食性表示生态位狭窄,通过压缩生态位(食物的宽度)来避免竞争。大熊猫正是依靠最广泛分布于北温带,营养低劣却贮量丰富而稳定的食物存活至今,使人们觉得它们是进化历程中的一个久经考验的胜利者,但它却失去了竞争感和好奇心,从而循规蹈矩,把自己维系于前途暗淡的命运之中。熊猫特化以低营养,低能量的竹子为食,为了生存,它们采取尽可能减少活动范围和活动量,多休息以节能的特殊活动方式。

1)活动范围(家园)

与其它同等躯体大小的食肉动物相比,其活动范围最小。每年大约为4-7平方公里,而黑熊可达30平方公里。它们常年在这样小的天地里活动,因此活动范围小,活动量也相应减少,从而也减少了为吃喝而到处奔波所耗费的能量。

其雄性“公民”每年的活动范围大约为6-7平方公里。每月只在家园的一半范围活动。

雌性“公民”年活动范围较雄性小,大约为4-5平方公里。每月活动较集中在总面积的1/10的范围内。

2)作息制度

因为竹子的能量低,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能量消耗,大熊猫将一天时间主要分配在觅食和休息上。吃饱了,喝足了,美美的睡上一觉,爬上高高的树杈,又安全又凉爽,也有“困不择床”的时候,草坪、雪地、岩石......只要打个盹,又继续觅食。

大熊猫每天的作息时间为:

00:00-02:00 休息02:00-07:40 早餐07:40-10:30 早休

10:30-11:00 游玩11:00-12:00 午餐12:00-14:30 午休

14:30-21:00 晚餐21:00-24:00 晚休

因此,熊猫一天中有5486%的时间用于觅食,4306%用于休息,208%用于游玩。

另外,大熊猫有不惧严寒、从不冬眠

以上就是关于生物问题谁知道全部的内容,包括:生物问题谁知道、熊猫属于哪一类 熊猫的生活习性生理结构、熊猫为什么称为“活化石”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mama/12953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