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说,气机失调的病机,可概括为气滞(即气的运行流通障碍)、气逆(即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即气不上升力量不足或下降力量过强)、气闭(气的外出受阻)、气脱(气失内导而散脱于外)等方面。
气滞,是指气机郁滞,气的运行不畅所致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七情内郁,或因寒冷刺激,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影响了气的流通运行,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可引起局部的胀满或疼痛、形成血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还可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如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等。气逆,是指气的上升过度,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所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痰浊壅阻等因素所致。多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如气逆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发作咳逆,气喘;气逆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或呃逆、嗳气;气逆在肝,则肝气逆上,发为头痛而胀,胸胁胀满,易怒等症。若突然遭受惊恐刺激,肝肾之气或水寒之气循冲脉而上逆,则可形成“奔豚气”的病证。一般来说,气逆于上多以实证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如肺气虚而肃降无力,或肾气虚而失于摄纳,则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气虚,和降失职,亦能导致胃气上逆,此皆因虚而致气上逆之病机。气陷,是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气虚发展而来。若素体虚弱,或因久病耗伤,脾气虚损不足,致使清阳不升,中气下陷,则可产生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证。气闭与气脱,都是以气的出入异常,或为闭塞,或为脱失的严重病理状态,临床多表现为昏厥或亡脱等病证。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虚之病理状态。二是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病理状态。[如图所示]气虚 气机失调
·概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概念:气陷,是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升清功能不足和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病机与脾气虚损的关系最为密切。
形成:气陷病变,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可致脾气虚损不足,致使清阳不升,或中气虚陷,从而形成气陷病机。
表现:人体之头目,依赖于脾之升清功能,而使水谷精微清阳之气上达于头目,以荣养清窍。人体之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全赖于气的上升提摄及正常的升降出入运动。所以在气虚病变机能减退时,则中气下陷,脏腑维系升举之力减弱,即可造成脏腑组织位置下移等病理变化。所以,气陷可分为“上气不足”与“中气下陷”两种。
由于气陷病变大多在气虚基础上发展而来,故又多兼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症状。
气的生成不足,发为气虚;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机郁滞)、气逆(气机上逆)、气陷(气机下陷)、气闭(气外出受阻而闭厥)、气脱(气不内守而外脱)等,此外,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失常也是发生疾病的根本所在。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