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是一个中空性肌囊,可分为底、体及颈3部分。膀胱颈为膀胱底部下端与尿道连接处。输尿管与膀胱连接处的纵形肌纤维进入膀胱后呈扇形散开,构成膀胱三角。三角区内有3个开口,即两个输尿管开口和一个尿道内口。男性膀胱位于直肠、精囊和输尿管的前方,下与前列腺邻接;女性膀胱位于子宫的前下方和阴道上部的前方。膀胱组织结构也和肾盏、肾盂一样分为3层。膀胱肌肉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支配与控制。膀胱三角区是炎症、结核及肿瘤的易发部位。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储存尿液和周期性排尿。在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对脊髓排尿中枢起到制约作用,膀胱逼尿肌处于持续的轻度收缩状态,使膀胱内压经常保持在10cmH2O以下,即使当膀胱内尿量增加时,由于膀胱具有较大的伸展性,其容积能随尿量的增多而增大,其内压也无多大变化。当尿量增加到400~500毫升时,膀胱内压超过10cmH2O并明显升高,这时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排尿反射中枢,产生排尿欲。如果条件许可排尿,则冲动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尿液进入后尿道,并刺激后尿道的感受器,进一步加强其活动,并反射性地使外括约肌开放,尿液就在强大的膀胱内压下被排出。尿液对尿道的刺激还可进一步使排尿反射活动一再加强,直至排完为止。
如果条件不许可或不去进行排尿,则膀胱内尿量继续增多,当达到700毫升时,膀胱内压也增到35cmH2O,此时逼尿肌出现节律性收缩,排尿欲明显增大,不过,此时还可由意志控制得住。如果等到膀胱内压达到70cmH2O以上时,便会出现明显痛感以致不得不去排尿。
此外,膀胱内容量与排尿感觉之间的关系还受精神因素和下尿路病变的影响。由于排尿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识的控制,在膀胱充盈不足时也能完成排尿动作,因此,在精神紧张时,通常有人表现为尿意频繁。正常人在每次排尿后,膀胱内并非完全空虚,一般还有少量尿液残留,称为残留尿。正常成人的残留尿量约10~15毫升。残留尿量的多少与膀胱功能有着密切关系。老年人残留尿量通常有所增加。残留尿量的增加是导致下尿路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
西医·人体器官名·膀胱膀胱主要功能是贮藏水液,经过气化之后排出小便。《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者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张志聪注:“洁净府,泻膀胱也。”膀胱的结构膀胱为锥体形囊状肌性器官,位于小骨盆腔的前部。成年人膀胱位于骨盆内,为一贮存尿液的器官。婴儿膀胱较高,位于腹部,其颈部接近耻骨联合上缘;到20岁左右,由于耻骨扩张,骶骨角色的演变,伴同骨盆的倾斜及深阔,膀胱即逐渐降至骨盆内。空虚时膀胱呈锥体形,充满时形状变为卵圆形,顶部可高出耻骨上缘。成人膀胱容量为300~500ml尿液。膀胱底的内面有三角形区,称为膀胱三角,位于两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三者连线之间。膀胱的下部,有尿道内口,膀胱三角的两后上角是输尿管开口的地方。膀胱壁由三层组织组成,由内向外为粘膜层,肌层和外膜。肌层由平滑肌纤维构成,称为逼尿肌,逼尿肌收缩,可使膀胱内压升高,压迫尿液由尿道排出。在膀胱与尿道交界处有较厚的环形肌,形成尿道内括约肌。在括约肌收缩能关闭尿道内口,防止尿液自膀胱漏出。膀胱壁分为四层:即浆膜层、肌肉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浆膜层为蜂窝脂肪组织,包围着膀胱后上两侧和顶部。肌肉层:①逼尿肌:逼尿肌为膀胱壁层肌肉的总称,由平滑肌构成。分为三层,内外层为纵行肌,中层为环形肌。环状肌最厚,坚强有力。②膀胱三角区肌:三角区肌是膀胱壁层以外的肌肉组织,起自输尿管纵肌纤维,向内、向下、向前扇状展开。向内伸展部分,和对侧肌彼此联合成为输尿管间嵴,向下向前伸展至后尿道部分,为贝氏(Bell)肌,另有一组左右肌纤维在三角区中心交叉成为三角区底面肌肉。粘膜层为极薄的一层移行上皮组织,和输尿管及尿道粘膜彼此连贯。粘膜在三角区由于紧密地和下层肌肉连合,所以非常光滑,但在其他区域则具有显著的皱襞,在膀胱充盈时,皱襞即消失。粘膜层有腺组织,特别是在膀胱颈
详见百科词条:膀胱 [ 最后修订于2016/4/12 18:52:09 共561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