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怀孕内膜厚多少正常

刚怀孕内膜厚多少正常,第1张

子宫是女性非常重要的生殖器官,子宫内膜也是子宫内壁,这与女性健康有很大关系。大多数子宫内膜增厚或增生的患者处于绝经期或青春期,肥胖妇女子宫内膜增厚的可能性更高。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刚怀孕内膜厚多少正常?

刚怀孕内膜厚多少正常

一般正常子宫内膜厚度在5-10MM不等,子宫内膜在不同时期,厚度也是有所不同的:1增生期子宫内膜约9-10mm。2分泌期,子宫内膜的厚度约为5~6mm。3月经期:子宫内膜厚度可以达到8-10mm。子宫内膜的厚度是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月经周期第5天起子宫内膜处于增生期,内膜不断增厚至月经第14天,可增厚至3—4mm月经后半周期,内膜处于分泌期,但仍继续增厚,至月经来潮前内膜厚可达10mm。在正常情况下,女性的子宫内膜厚度为8--12毫米,最低不能低于6毫米。一般来讲,在刚刚怀孕后子宫内膜厚度在10mm左右。专家指出:利于受孕的子宫内膜厚度是8毫米左右。易于受孕的子宫内膜最好时期是在黄体期。

子宫内膜每个月都有一段增生期:约在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历时7-10天,此时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子宫内膜基底层开始修复,子宫内膜逐渐增厚,血管和子宫腺体也随之生长,但此时子宫内膜还是很薄约从来月经后第15天开始,卵巢排卵后分泌的孕激素,使已增厚的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增大与弯曲,分泌粘液。此时变得厚而柔软的内膜,储备必要的分泌物,随时等候受精卵的着床。

上述是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的生理性增厚。但如果卵巢激素分泌紊乱,易导致子宫内膜增厚异常,即子宫内膜增生症。

若女性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某个环节失调,或受到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影响,都可能会使子宫内膜较长期地持续性受雌激素作用,导致不排卵。这样的话,子宫内膜较长期的持续性受雌激素作用,无孕激素对抗,缺少周期性分泌期的转化,会长期处于增生的状态,造成子宫内膜增生异常。

大部分子宫内膜增生症病人处于更年期或青春期,肥胖女性发生子宫内膜增厚的几率也较高。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的多量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可以在长时间闭经后出现持续的出血,临床上可能疑为流产,也可表现为周期缩短、经期延长,出血时间可达1个月。

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

原因一.内源性雌激素

( 1 )无排卵:无排卵可发生在少女、围绝经期妇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失衡、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这使得子宫内膜长期持续受到雌激素的影响,没有黄体酮拮抗作用,在周期性分泌期缺乏转化,并且长时间处于增生状态。在40岁以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中,除了局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没有分泌期。基础体温测定结果为70相型。因此,大多数患者不排卵。

( 2 )肥胖:在肥胖女性中,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被脂肪组织中的芳香酶转化为雌酮脂肪组织越多,转化能力越强,血浆中雌激素水平越高,从而导致持续雌激素的作用。

( 3 )内分泌功能性肿瘤:内分泌功能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但研究统计显示,属于内分泌功能性肿瘤的7.5个身体腺体的促性腺激素功能异常,卵巢颗粒细胞肿瘤也是一种持续分泌雌激素的肿瘤。

原因二.外源性雌激素

(1)雌激素替代疗法(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ERT):围绝经期或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缺乏而有更年期综合征,同时尚可能有骨质疏松、血脂代谢异常、心血管变化、甚至脑细胞活动的改变等。因而ERT 逐渐被广泛应用,并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ERT 单有雌激素,会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单用雌激素一年,即可有20%妇女子宫内膜增生(Woodruff 1994),而ERT 的应用,常常是经年不断,甚至直到终生,长期如此,如若不同时联合应用孕激素,将有严重内膜增生,甚或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2)他莫昔芬的应用:他莫昔芬(Tamoxifen TAM)有抗雌激素的作用,故被用于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在雌激素低的条件下,TAM 又有微弱的类似雌激素的作用,故长期服用TAM,也可使子宫内膜增生。

1、刚怀孕的子宫内膜厚度为0.8~1厘米左右,如果超过一厘米以上,说明子宫内膜偏厚。

2、子宫内膜层(endometrium,uterineendome-trium)是指构成哺乳类子宫内壁的一层。对雌激素和孕激素都起反应,因此可随着性周期(发情周期、月经周期)发生显著的变化。子宫内膜分为功能层和基底层2层。内膜表面2/3为致密层和海绵层统称功能层,受卵巢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变化而脱落。基底层为靠近子宫肌层的1/3内膜,不受卵巢性激素影响,不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9878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1
下一篇2023-07-31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