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恶心呕吐,常见于脑供血不足所致,而不是心积血,临床没有心积血这个疾病,同时不排除美尼尔氏综合症,或者医生说的是心肌缺血?
意见建议:
无论脑供血不足,还是心肌缺血。只要治疗得当,是不会反复发作的。经常在密不透风的仓库里,对您的病情有影响,建议调整工作
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封堵术后并发症 (一)残余分流残余分流是检测ASD封堵器选择是否理想的关键指标。 根据多普勒左向右分流信号判定,无左向右分流信号为效果佳,早期可出现经封堵器的星点状分流,但不应出现呈束状的穿隔血流。左向右分流束直径<1mm为微量残余分流, 1~2mm为少量残余分流。由于Amplatzer封堵器由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镍钛合金制作而成,内含3层高分子化合物填充物,植入人体后,封堵器内血栓形成和金属表面内皮化使这种装置具有很高的闭合率。即刻残余分流发生率为6%~40%,术后72h发生率为4%~12%,而3个月之后残余分流发生率仅为0.1%~5%。镍钛合金封堵器内有3层聚酯填充物,真正的残余分流发生率仅0.1%左右。临床发生残余分流多见于缺损不规则,所选封堵器偏小,展开封堵器后在封堵器边缘出现残余分流。或者缺损为多发或者筛孔状,在未行闭合术时,绝大部分血流经过最大的缺损进入右心房,超声心动图无法发现小型缺损而误以为是单孔型缺损,一旦闭合最大的缺损后,小型缺损的血流随即显现出来,形成残余分流假象。主要处理方法是:1.术后出现通过封堵器的微量分流,一般不需要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行闭合。2.因缺损不规则导致所选封堵器偏小,可考虑更换更大的封堵器。3.封堵器覆盖以外部分发现束状的分流,且缺损大于5 mm应考虑再植入另1枚封堵器,保证完全封堵;如缺损小于5 mm,可不处理。 (二)血栓栓塞 左心房的封堵器表面形成血栓,可引起全身的血栓栓塞,如外周动脉栓塞,视网膜动脉栓塞等。国内报道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术中和术后应用肝素抗凝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对直径较大ASD,封堵术后6个月内应加强超声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封堵器表面血栓。一旦发现血栓,应加强抗凝治疗,如血栓移动度较大,有发生脱落危险者,应考虑行外科治疗。 (三)气体栓塞 主要是术中未能排尽封堵器和输送鞘内的气体所致。临床表现为突发胸痛、胸闷,心率减慢,心电图上ST段明显抬高,或因栓塞脑血管而出现意识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等脑栓塞症状。对症处理后通常在20~30 min病情可缓解,但也有致残的报道。预防气体栓塞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操作程序,充分排空输送鞘和封堵器中气体,当输送鞘置入左房后,嘱患者平静呼吸避免咳嗽,并堵住输送鞘体外开口,避免因负压导致气体进入左房。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加强立即给予吸氧,心率减慢者给予阿托品维持心率,同时给予硝酸甘油防止血管痉挛加重病情,必要时立即穿刺股动脉,将导管置入栓塞发生处用生理盐水冲洗。 (四)头痛或偏头痛发生率约为7%。 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最长时间持续半年,有的伴呕吐、恶心、肢体麻木、耳鸣、听力下降。尽量避免封堵器选择过大使表面不能形成完整的内皮化,或为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不够或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导致微小血栓形成脱落阻塞脑血管所致。因此,ASD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最少半年,如有头痛史可延长至1年,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加用氯吡格雷加强抗血小板治疗或改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五)穿刺部位血肿和股动静脉瘘 因静脉压力低,静脉穿刺很少引起血肿。发生血肿可能系同时穿刺了动脉,且术后压迫止血不当所致。小型血肿可以不用特殊处理,少量的淤血能够自行吸收;偏大的血肿应立即压迫穿刺处,防治继续出血导致血肿增大,同时挤出淤血。股动静脉瘘系穿刺针同时穿透股动脉和股静脉使二者之间形成通道所致,多因穿刺时下肢外展不够使动静脉血管不能充分展开或者血管畸形引起。形成股动静脉瘘后,腹股沟处可有包块,伴疼痛,穿刺区域或包块处可闻及连续性血管样杂音,并可伴有震颤。出现股动静脉瘘后应积极处理,瘘口小者可经手压迫或超声引导按压修复治疗,瘘口大且经压迫法无法治愈时需及时行外科手术修补。 (六)心包填塞 与操作者经验不足,对心脏解剖结构不熟悉有关,在推送导管和多次释放与回收封堵器过程中引起心壁穿孔所致,多发生于左心耳处,发生率约0.12%。发生心包填塞之后,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立即出现胸闷胸痛、心悸、血压下降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预防方法主要是操作者在推送导管、导引导丝和输送鞘过程中动作应轻柔,切忌粗暴,一旦出现阻力,立即停止前送并回撤。出现心包填塞后,必须立即停止操作,严密监视心率、血压和心包积液容量变化。如心脏壁破口较小,超声观察心包积液量增加不明显,可给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避免患者深呼吸和体位变化,多可自愈;如破口大,心包积液量迅速增加时立即心包穿刺,留置猪尾导管于心包内,抽出心包内积血并从股静脉鞘管中回输至患者体内,直至心包积液量不再增加后撤出留置的导管,再择期介入治疗;经心包穿刺抽液后症状无改善者需尽快行外科手术治疗。 (七)封堵器移位、脱落 发生率0.24%~1.44%,术中封堵器脱落常在封堵器推出输送鞘时发生,可能与推送时发生旋转、封堵器螺丝过松等因素有关;术后脱落多与所选封堵器偏小或ASD边缘薄软、短小有关。封堵器可脱落至左心房或右心房,较多脱落在右心房,并可进入左心室或右心室,甚至入肺动脉或主动脉。封堵器脱落后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重新听到已经消失的杂音,同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性质因封堵器脱落的部位而不同。心电监测可见房性或室性早搏甚至心动过速。术前和术中超声心动图的判断最为重要,若经胸超声不能清楚显示缺损边缘或缺损较大者,应采用经食道超声进一步明确以避免封堵器脱落。重要在于规范化治疗,选择适当的封堵器,尤其是下腔静脉缘残端薄而短者,释放封堵器前需要反复推拉封堵器并观察其形态和位置是否有异常。封堵器脱落后如未发生心室颤动,可经导管取出,国内外均有成功取出的报道,若封堵器较大或者难以取出时应行急诊外科手术。 (八)心律失常由于传导系统的先天发育异常,加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心脏组织电生理特性产生不良影响,ASD患者在病程进展及治疗过程中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和心房颤动等均可在术中和术后出现。过大封堵器置入易损伤窦房结及其邻近区域,或者使窦房结动脉供血受阻均可导致窦房结功能暂时性障碍,而封堵器对房室结的挤压,或对房室结及其周围组织摩擦造成暂时性水肿,则可导致房室结功能障碍或减退。多数患者上述心律失常可迅速缓解,个别患者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因此,ASD介入治疗后2个月内应注意避免剧烈咳嗽和活动,减少封堵器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出现心律失常后药物对症处理多可缓解,若出现传导阻滞必要时可置入临时或永久起搏器治疗,部分患者取出封堵器后心律失常消失。 (九)主动脉至右心房和左心房瘘为ASD封堵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0.06%,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胸痛。 出现这种并发症可能因缺损位置较偏、残端较短、封堵器偏大,置入封堵器后其盘片损伤主动脉而引起。建议严格掌握适应证,对缺损较大、位置较偏、残端较短者,必须仔细观察封堵器置入后的状况,是否会对主动脉造成不良影响。一旦出现上述并发症通常应外科手术治疗,国外有一例介入治疗成功的报道。 (十)溶血 ASD封堵后溶血罕见,考虑系血细胞在较大网状双盘结构中流动所致。此时可停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促进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另外给予大剂量激素稳定细胞膜,减少细胞碎裂。 (十一)其他少见并发症 已有ASD封堵后患感染性心内膜炎而需要开胸手术治疗的报道,因此,术后预防感染十分重要。 因此,在发达国家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仅限于肌部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