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脑血管因素引起的头痛。这类头痛一般比较剧烈和明显,主要与下列三种情况有关:一是高血压引起的头痛,以搏动性钝痛、头部紧张感、摇头或用力时加重,伴有头晕,有时可继发脑血管意外二是脑短暂缺血,尤其大脑后动脉缺血者容易发生三是颈动脉或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等狭窄和阻塞,出现供血不足或缺血时容易发生。与血管病的相应部位出现中等度持续性、波动性头痛。
第三,中风前兆性头痛。如头痛由全头痛变为局限性头痛,间歇性头痛变为持续发作,或在头痛时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这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溢血的先兆。其发生的原因与病人在中风前,血压突然升高,颅内动脉瘤和其邻近的动脉扩张,刺激了三叉神经有关,常常伴有呕吐、肢体麻木、瞬间失明或视力模糊、出现偏瘫等其它症状。这类头痛往往是脑中风发作的前兆,发现后一定要及时就医,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第四,剧烈运动或紧张引起的头痛。运动性头痛常发生于运动或体力劳动时,疼痛部位一般在两侧颞部,休息后可缓解,运动后又发作,这种头痛是心肌缺血的重要征兆,不及时休息和治疗,会诱发心肌梗塞和猝死。这种头痛应立即休息、治疗。如果常因紧张、连续工作或情绪波动、焦虑、失眠等发生头痛。其症状往往是头部沉重有紧箍感,可伴有头晕疲倦,也可为痉挛性痛、牵扯痛或胀痛,痛达数小时,病人坐卧不安。经过睡眠休息、热敷或按摩头部可减轻。
第五,偏头痛和官能性头痛。偏头痛也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类型,以反复发生的单侧头痛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约60%患者有家族史,成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发病次数不等。一般疼痛集中于一侧,疼痛呈搏动性,常伴有恶心、呕吐。而神经官能性头痛呈胀痛或跳痛并呈波动性,日久伴有失眠、多梦、乏力、眩晕、记忆力下降等表现。神经官能性头痛往往痛苦难言,检查时找不出病理改变。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治疗主要克服不良心态,做到心胸宽广、精神乐观、多参加文体活动,适当配合镇静止痛药治疗。
第六,感冒发热引起的头痛。发生于感冒初期时,身体低烧或不发烧,但明显头痛,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痛,或伴有鼻塞、咽痛、流涕、打喷嚏等。感冒发热引起的头痛。
第七,不明原因引起的头痛。引起头痛的因素还有很多,有药物性因素引起的头痛、神经性因素引起的头痛、外伤性因素引起的头痛、季节性因素引起的头痛等等。如果我们一时还无法判断究竟是哪一种因素引起的头痛,此时切忌滥用药物,必须及时就医,在医师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诊断与治疗,及早发现引起头痛的病因。
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一般由外邪致病者,为外感头痛;由脏腑内伤致病者,则属内伤头痛。西医的感冒、鼻炎、三叉神经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神经血管性头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等,如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头痛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一般外感头痛,为时短暂,多由风邪为主,但必须注意分析其夹寒、夹热、夹湿;内伤头痛以气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致病为多见,为时较久,有虚有实,或虚中夹实,错综复杂。如血虚夹肝阳,肝阳夹痰浊,气虚夹瘀阻,内伤夹外感者,必须分清主次,明辨标本,施治方可中的。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由外邪致病,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常伴有表证和外邪犯肺的症状者,为外感头痛;头痛反复发作,病势较缓,时作时止者,则属内伤头痛。
2.诊断临床凡以头痛为主证者,即可诊断。
三、辨证施治
1.外感头痛
(1)风寒型头痛
【辨证】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舌苔薄白,脉浮紧。
【施治】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0g,荆芥、防风、白芷各12g,细辛5g,羌活10g,蔓荆子15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者,可加吴茱萸10g,法半夏15g,藁本12g。
(2)风热型头痛
【辨证】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施治】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白芷12g,川芎9g,菊花15g,石膏30g,羌活10g,桑叶15g,藁本12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热盛者,加黄芩、栀子各12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
(3)风湿型头痛
【辨证】头重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溏。
舌苔白腻,脉濡。
【施治】祛风胜湿。
【方药】姜活胜湿汤加减:姜活10g,川芎6g,蔓荆子、藁本、藿香各12g,防风、独活各9g,甘草6g。水煎服。
2.内伤头痛
(1)肝阳型头痛
【辨证】头痛而眩,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红目赤,口苦。舌质红,苔白薄黄,脉弦有力。
【施治】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18g,石决明、夜交藤各30g,夏枯草、黄芩各12g,桑寄生20g,菊花、杜仲、牛膝各15g。水煎服。
(2)肾虚型头痛
【辨证】头痛且空,伴有眩晕,腰酸痛,疲乏,耳鸣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施治】养阴补肾。
【方药】补元煎加减:熟地黄20g,山药18g,白芍、山茱萸各12g,枸杞子、党参、杜仲、女贞子各15g,当归10g,甘草6g。
【加减】若肾阳不足者,可加熟附子10g,肉桂5g,巴戟天15g。
(3)血虚型头痛
【辨证】头痛且晕,午后较甚,神疲乏力,心悸,面色少华。舌淡,脉细。
【施治】补养阴血。
【方药】加味四物汤加减:当归12g,白芍、党参、熟地黄各15g,川芎6g,菊花、蔓荆子各12g,何首乌18g,甘草6g。
(4)痰浊型头痛
【辨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施治】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15g,白术12g,天麻12g,茯苓12g,陈皮6g,蔓荆子、蒺藜各10g。水煎服。
【加减】若痰浊化热者,可加黄连10g,竹茹12g。
(5)瘀血型头痛
【辨证】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施治】活血化瘀。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当归、赤芍、牛膝各12g,桃仁、红花、川芎、白芷、生姜、五灵脂各10g,丹参15g。水煎服。
【加减】疼痛较甚者,可加全蝎、蜈蚣各5g,地龙12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川芎茶调散(适用于风寒型外感头痛)。
(2)清眩丸(适用于风热型外感头痛)。
(3)脑立清、天麻片(适用于肝阳型内伤头痛)。
(4)杞菊地黄丸、巴戟补肾丸(适用于肾虚型内伤头痛)。
(5)当归补血丸、归脾丸、当归养血丸(适用于血虚型内伤头痛)。
(6)天麻片(适用于痰浊型内伤头痛)。
(7)正天丸、复方丹参片(适用于瘀血型内伤头痛)。
2.验方
(1)川芎20g,荆芥10g,防风12g,全蝎10g,荜茇12g,蜈蚣2条,天麻10g,细辛5g。水煎服,每日1~2剂(适用于风寒型外感头痛)。
(2)川芎15g,白芷15g,白芍30g,白蒺藜15g,菊花10g,蝉蜕12g,地龙10g,黄芩10g,栀子10g,钩藤15g,甘草5g,水煎2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风热型外感头痛)。
(3)生石膏、石斛各25g,白芍、菊花、栀子、红花各15g,郁金、僵蚕各10g,蔓荆子、炒枣仁各20g,龙骨30g,夜交藤50g。水煎服(适用于肝阳型内伤头痛)。
(4)女贞子、旱莲草、茯苓各15g,山萸肉12g,菊花9g。水煎服(适用于肾虚型内伤头痛)。
(5)当归、川芎各30g,蔓荆子、辛夷花各10g,细辛5g。水煎服(适用于血虚型内伤头痛)。
(6)天麻、陈皮各
4.5g,钩藤、杭菊、炒白术、法半夏、白芷各9g,当归、川芎、茯苓各6g,细辛2.4g,生姜3片,水煎服(适用于痰浊型内伤头痛)。
(7)川芎15~20g,白芍10~20g,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防风、羌活、自芷各10g,独活6g,鸡血藤30g。水煎服(适用于瘀血型内伤头痛)。
3.针灸疗方
(1)体针①外感头痛,可按头痛部位取穴:前额痛:近取印堂、攒竹,远取合谷、内庭;侧头痛:近取太阳、悬颅,远取外关、足临泣;后头痛:
近取天柱,远取后溪、申脉;头顶痛:近取百会,远取太冲、内关、涌泉。
②内伤头痛,也应分别不同情况取穴。肝阳头痛:取风池、百会、太阳、太冲;气血不足头痛:取百会、气海、肝俞、脾俞、肾俞、合谷、足三里。
③一般外感头痛、肝阳头痛针刺用泻法;气血不足头痛用补法,并可加灸。
(2)皮肤针:用皮肤针重叩太阳、印堂及头痛处出血,加拔火罐。适用于外感头痛及肝阳头痛。
(3)耳针:选枕、额、皮质下、神门。每次取2~3穴。留针30分钟,或埋针3~7日。顽固性头痛可用耳背放血法。
五、调护
(1)预防外邪侵袭,避免精神刺激,适当调整作息时间。
(2)头痛患者,宜禁烟酒。肝阳上亢者,忌吃公鸡、猪头肉、虾、蟹。因痰浊所致者,饮食宜清淡,勿进肥甘之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