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穴位的名称出自《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中同时指明了这个穴位的具体位置在“在肩端3上,斜举臂取之”;《循经考穴编》中也说明肩髎穴在“臑会之上,举臂有空”;《针灸集成》中记述到:“在肩髎后一寸三分,微下些”。
这个穴位所接纳的是臑会穴传来的天部阳气,到达这个穴位后,同时散热吸湿化为寒湿的水湿云气,继续降温,中化为经水降落到地部,冷降的经水就像从孔隙中漏落一样,所以被称为“肩髎”。
现代 社会 工作者,每天都坐在办公室里,长时间地面对电脑,再加上繁重的工作导致不能得到足够的运动和休息,几乎所有人患上不同程度的肩关节炎、肩周炎等,有些人的肩颈部位还有骨质增生症。这些病症每天为繁重的工作增添烦恼。
如果你正被肩部疾病所困扰,可以试试按摩肩髎穴,它可以有效地改善肩周疾病。
坚持长期按摩肩髎穴,可以起到祛除体内湿气,疏通经脉的作用。
可以治疗荨麻疹、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疾病,且疗效显著。
在中医临床中,医生常利用这个穴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等疾病。在按摩肩髎穴的同时,配合按摩曲池穴,可以治疗肩臂疼痛。配合按摩外关穴、章门穴,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臂痛,肩重不能举等病症。
肩髎穴位于人体的肩部,当手臂向外展开时,在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这是古代中医为此病的命名,意思是人到了50岁,多会得此病。这是因为人在这个年龄的时候,会开始由壮年朝向老年迈进,此时,肾脏虚弱,阳气不足,从而筋骨失养,于是多会发生经络不通的问题。俗话说:“痛则不通,不通则痛。”显然,肩周炎的起因还是气血供应不足的问题。但到了现代,人们生活习惯越来越不好,从而经络过早堵塞,自然发病的年龄越来越低,几乎成了必然。
前几天,我还遇到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她一大早就来看肩周炎,说:“我平时虽然肩部累、疼,但能坚持着上班、生活,可从昨天开始,手臂根本就抬不起来了,现在连头发都没办自己梳。”看着病人痛苦的样子,我知道她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想要让她迅速地减轻疼痛,那我只有多穴连用,为病人充分调理气血了。于是,我用针灸来给她针足三里穴、条口穴、解溪穴、陷谷穴。针的时候以补为主,很快病人就感觉到了,说:“真的好多了,感觉不是刺痛的感受,能稍微动一下。”这就对了,针灸的好处在于见效快,不过不建议个人随便使用。病人针完之后问:“是不是明天还要来?这样要针多久啊?我请假挺麻烦的。”我反问她:“刚才针的4个穴位你都记住了吗?”她表示记住了。我说:“回去之后每天对这4个穴位进行按摩,如果能艾灸则更好,每个穴位灸10分钟左右就行。如果你觉得没效果,就再来回诊。如果好了,就没必要来了。”那之后,病人再也没有来过,我坚信她已经完全摆脱肩周炎的痛苦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很有必要认识这4个穴位的功能。足三里穴自不必说,民间都对它的功效交口称赞,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这是说足三里穴具有大补功效的意思。肩周炎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气血不足、经络不畅。能有这样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穴位,当然对肩周炎是再好不过的了。自己平时可多按足三里。穴位很好找,正坐,屈膝,从外膝眼向下3寸,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的地方,朝胫骨旁边横1指就是了。多按,多艾灸,就可以有效地调解机体气血、疏风化湿。
而条口穴呢,它又名“肩凝穴”,可见与肩周炎的亲密关系了。穴位在足三里向下,过当犊鼻8寸,与胫骨之间横隔1指宽的地方就是。按这个穴位时,可将食指弯曲,用指关节按住穴位,然后伸曲脚部,采取一上一下的方法就行。这时,会感觉腿部有痛胀感,甚至是麻麻的,这就说明气血已经被堵塞得严重,只有极力地按通了,气血才会重新通畅起来。遇到严重的酸麻时,可用艾灸的方法,灸10分钟左右即可。
解溪穴就在脚背的踝关节横纹中间,那里有个下陷的凹点。简单的取穴方法一般可采用正坐的方式,将脚平放,然后用拇指顶住脚背踝关节的下陷点,那里便是解溪穴了。按摩方法以按揉甚至是掐的方法为主,不过指甲一定要剪好,以免伤了皮肤。这个穴位是足阳明胃经之穴,其舒筋活络的功效极强,能有效地为身体输送气血。
最后一个穴位是陷谷穴,它也是胃经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脚背上,可在第2趾与第3趾结合的前方下陷点寻找。它不但能输送胃经气血,而且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阳气,这样能使人经络通畅、身体温热,有效地促进身体经络的循环。
这4个穴位联合治疗肩周炎可称为一服“大药”,虽然用的时间有些长,但是效果很好。这种方法一般适合特别严重的肩周炎患者,能迅速地缓解肩部疼痛带来的生活不便。平时哪怕肩部能忍受,不妨也多按一按,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使人免受疾病折磨,岂不是利己之事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