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不好的病。也 比喻 无法挽救的祸患。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太医诊了诊脉,说道:‘……此乃 不治之症 。’”
成语例句: 假使她们真“知道立国数千年的大 中华民国 ”的国民,往往有 自欺欺人 的 不治之症 ,那可真是没有面子了。
繁体写法: 不治之症
注音: ㄅㄨˋ ㄓㄧˋ ㄓㄧ ㄓㄥˋ
不治之症的近义词: 不可救药 病重到已无法用药医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惜其乱势已成,不可救药。《宋史·
不治之症的反义词: 药到病除 药一服下病就好了。形容用药效果非常好。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宾语;表示治不好的绝症
成语故事: 刘德夫妻是宣德年间天津河西务镇人,在运河边开了个小酒店,老两口六十多岁了,膝下无子。一日,寒天大雪,一个叫方勇的老军士带着十二岁的儿子方申回山东老家,来店里躲避风雪。刘公不嫌弃他们穷,用酒肉款待他们,还挽留他们过夜,说:“四海之内都是兄弟。”方勇受了风寒,半夜发作起来。刘公夫妇又是端汤、又是加被。一早刘公冒雪请来医生。此时方勇已是不醒人世,医生诊了脉,说:“这叫‘双感伤寒’,是不治之症,只有七日了。”刘公夫妻把店中生意歇了,全力照料方勇。几天后方勇死了,刘公夫妇将方勇葬在自家祖坟里,将无依无靠的方申收为义子,改名刘方。刘方辛勤帮家、奉侍义父母,家业渐渐兴隆。大家都说这是阴德报应。 几年后,义父母患病,刘方衣不解带服侍。义父母相继亡故,刘方将他们葬了,又回山东迁来将自己母亲的墓,两家合葬在一处,自己守着酒店安心过活。 “不治之症”指绝症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incurable disease
俄语翻译: неизлечимая болéзнь
日语翻译: 不治(ふち)の病(やまい)
其他翻译: <法>maladie incurable <maladie inguérissable>
成语谜语: 最难治的病
歇后语: **风爆了皮
不治之症bù zhì zhī zhèng【解释】:医治不好的病。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太医诊了诊脉,说道:‘……此乃不治之症。
【示例】:假使她们真“知道立国数千年的大中华民国”的国民,往往有自欺欺人的~,那可真是没有面子了。 鲁迅《二心集·以脚报国》
【近义词】:不可救药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表示治不好的绝症
惟独wéi dú
【解释】 单单,只有,独有。
【出自】《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六年春二月, 吴汉 下 胊城 ,天下悉定,惟独 公孙述 、 隗嚣 未平。”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他们可以忍受一切困苦,一切艰难,惟独看见敌机那种猖狂劲,实在忍不下去。”
【示例】大家都走了,惟独他还留在那里静思
炯炯有神 ( jiǒng jiǒng yǒu shén )
【解释】炯炯:明亮的样子。形容人或动物的眼睛明亮,很有精神。
【出处】明·李开先《闲居集·九·泾野吕亚卿传》:“先生头颅圆阔,体貌丰隆,海口童颜,轮耳方面,两目炯炯有神,须虽整秀,异不多耳。”
《三侠五义》六二回:“庄致和见那道人骨瘦如柴,仿佛才刚病起来的模样,却又目光如电,炯炯有神。”
【示例】~的眼光,足够表现出他是一个有志的少年。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倾听qīng tīng
【解释】:1. 侧着头听。
2.细听;认真地听,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 过程。
【出处】(1)《礼记·曲礼上》:“不倾听。”
(2)孔颖达疏:“不得倾头属听左右也。”
(3)引申为细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