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皮亚杰提出“抽象的思维起源于动作”之后,这已经成为幼儿数学教育中广为接受的观点。我们也经常能观察到,幼儿在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经常伴随着外显的动作。比如在“对应排列相关联的物体”活动中,幼儿在放卡片时,总要先和上面一排相对应的卡片碰一下,然后才把它放在下面。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对应的动作。随着幼儿动作的逐渐内化,他们才能够在头脑中进行这样的对应。幼儿在最初学习数数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手的点数动作才能正确地计数。直到他们的计数能力比较熟练,才改变为心中默数。
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外部动作,实际上是其协调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这对于他们理解数学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在幼儿学习某一数学知识的初期阶段,特别需要这种外部的动作。而对于那些表现出抽象思维有困难的幼儿,也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动作摆弄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最能帮助幼儿理解加减的数量关系的方法,就是让幼儿进行合并和拿取的操作,让幼儿在实际的动作中理解两个部分如何合为一个整体、整体中拿走一个部分还剩下另外一个部分。而那些不能摆脱实物进行抽象的数字运算的幼儿,正说明他们还需要动作水平上的操作。在这时给予他们摆弄实物的练习,既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也有助于他们的学习。
2.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尽管说表象对于幼儿学习数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并不是说毫无作用。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开始于外部的动作,但是要把它们变成头脑中抽象的数学概念,还有赖于内化的过程,即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过去有些不适当的做法把表象的作用无限地夸大,甚至以为幼儿学习数学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数学表象的过程,于是通过让幼儿观看实物或图片、教师讲解数学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试图让幼儿在头脑中“印下”数的表象、加减的表象。现在看来这样的方法并不符合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不过,如果能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同时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或图片及其变化,并鼓励他们将其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表象,不仅能帮助幼儿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益无害。例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在幼儿进行了一定的操作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一幅图中物体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加减,或者通过三幅图之间的细微变化来表现加减的关系,甚至通过口述应用题让幼儿自己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并进行运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在抽象的水平上进行加减的运算。
3.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
由于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它的获得需要摆脱具体事物的其它无关特征。而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意义的理解,却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的。可以说,幼儿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有概括性。因此,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经验,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比如在认识数字3时,让幼儿说出各种各样可以用3来表示的物体,而且让他们知道,凡是数量是3的物体,无论它们怎样排列,都是3。这样幼儿就可以对数字3的抽象意义有所了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的人天生对数学就比较敏感,所以学起数学来说就比较容易。可是有的人从小对于数学就完全提不起兴趣,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就算学了也很难进到脑子里,并且数学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思维反应较慢的人对于数学是不太喜欢的,因此总是学不好数学。
一、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不好数学。
学习是双向奔赴,才能取得好的成果。对于学习我们需要有探究的精神,并且对它产生极高的兴趣,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种事半功倍的感觉。而对于数学很多人觉得难以把它融会贯通,这是因为一些人对于数学是提不起兴趣的,他们在课堂上学习也只是知识在眼中过一遍,因为自己在内心当中提不起兴趣,所以给脑子提供的信号让我们对于数学知识难以彻底掌握,所以学起来就比较困难。
二、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反应慢,学不好数学。
我们在网上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片段,就是在上数学课时,如果笔不小心掉到课桌下,自己去捡笔的时间,数学已经完全听不懂。由此可知,对于数学的学习是需要学生每时每刻的提高注意力,因为数学的学习是需要极高的思维和逻辑能力,如果脑子一时转不过弯来,反应慢的话,数学知识的讲授已经到了,下一个辩证因此不能掌握上一篇章的数学题,也就难以对数学知识有所掌握。可见对于数学的学习是需要好的思维和逻辑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人学习数学难这么吃力。
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没有学习上的困难,难以理来以后的幸福生活,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把知识掌握到脑子里。尽管在学习数学上是10分的困难,但是只要经过一定的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能力,并且兴趣也是可以通过后期的改变来提高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放弃学习的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