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红菌。
菌丝团淡棕色,有色菌丝呈红棕色,无色菌丝成束或散在,常附着有呈颗粒状的色素块。拟薄壁组织黄棕色,细胞多角形,较小。粘液细胞内含黄棕色至红褐色颗粒状物。散在大量棕色和红褐色团块。
介绍:
竹红菌是云南省众多民族药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现其光敏作用的有效成分竹红菌素以来,相关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有了长足进展,临床应用也不断拓展。
竹红菌是云南特色民族用药,来源于肉座菌科植物竹生小肉座菌Hypocrella Bambusae(B.et Br.)Sacc.的干燥子座,主要寄生在云南西北部高寒地区的箭竹上。
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
又名竹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茧、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竹参、竹三七、血三七等属于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竹黄属真菌。
多生于衰败或即将衰败的竹林中,它的主要寄主为箭竹属(Fargesia
FI′anch)和短穗竹属旧rachystachyum)植物,短穗竹(B.densiflorum)及其变种毛环短穗竹(var.。illosum)是其最重要的寄主,其寄生率最高,产量最大。
子座小,长1-4.5cm
,宽1-2.5cm,形状不规则,多呈瘤状。初期色淡,后期粉红色,龟裂。内部粉红色,肉质,后成木拴质。
比较广泛分布在南方竹林区,如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国外仅见分布于日本的记载。
化学分析表明,竹黄中含有多种单体化合物。王景祥等人从福建仙游县出产的竹黄中,经醇提、硅胶柱层析分离等技术,分离鉴定了4种晶体,分别是甘露醇、硬脂酸、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e
A,HA)、竹红菌乙素(hypocrelline
B,HB)。
我国民间作为药用,治疗虚寒胃疼、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和筋骨酸痛等。
释名:
竹膏。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小儿惊风发热。用竹黄二钱、雄黄、牵牛(研末)各一钱,共研匀,加面糊成丸子,如粟米大。每服三至五丸,薄荷汤送下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