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手术后流黄水样分泌物是什么原因?宫腔镜手术以后,女性的身体生理会发生一段时期的变化,因此也需要静养一段时间。宫腔镜手术后女性身体会流黄水样的分泌物,这是非常正常的。这是在排除子宫内有害的分泌物。请各位女性放心自己的身体,另外要进行定期的检查。
宫腔镜手术后流黄水样分泌物是什么原因带发黄粘稠是白带异常的表现,出现此症状应警惕是女性妇科炎症的可能,如常见的宫颈炎、阴道炎。宫颈炎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发黄呈粘稠或脓性粘液,偶可伴有血丝或白带夹血丝,千万不能大意。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的往往可诱发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等宫颈疾病,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还可对身体造成伤害。
并且导致白带发黄粘稠的妇科还较多,如:
一、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肿瘤,发病率高,常有月经异常、贫血、压迫、腹部包块等症状。白带出现异常,特别是白带内混有血液,要警惕子宫肌瘤特别是恶性肿瘤的可能。
二、宫颈炎会出现白带增多,有时甚至是惟一的症状。白带增多、混浊,呈脓性或混有血,以及排尿症状如尿频、尿急等是宫颈炎和宫颈糜烂的典型症状。
三、盆腔炎常表现为白带量太多,瘙痒、灼热疼痛以及腰酸腿软,小腹胀痛等症状。急性盆腔炎还常有发冷发热,体温升高等症状,慢性盆腔炎除了白带异常外,大多有激发性不孕、下腹钝痛等症状。
四、白带增多,为黄色或黄绿色,伴有脓样臭味,呈泡沫状或凝乳状,严重时白带可混有血液首先应考虑有无炎的可能。
如果在宫腔镜术后当天流黄水,绝大部分是因为消毒药水在阴道内有一少部分残留,活动以后这部分药水会排出阴道之外,是黄色的,因为消毒绝大部分用的是碘伏。如果在宫腔镜手术之后几天出现阴道流黄水,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感染引起的,要仔细观察黄色的分泌物是否有异味,是否会出现阴道局部的灼热感,是否会导致外阴不舒服,并且也要观察是否会出现下腹部疼痛。如果出现阴道流黄水的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给予相应的检查,如果是炎症性反应,建议尽快给予抗炎治疗。
宫腔镜手术后注意事项宫腔镜手术虽然是一种微创型的手术,但在手术之后还是要有一些注意事项要遵守,否则很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1、在做完宫腔镜手术以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腹部下坠感,不过转天就会逐渐好转。此时患者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所以需要有良好的休息。特别是体质较弱的女性,休息就更要充分。
2、患者在手术后,要保持私处的卫生。在受到的创伤痊愈之前,要禁止同房、游泳、坐浴等。术后出现少量出血的情况是正常的,如果出血量大,就要立即去医院。
3、在手术后即使恢复得很好,也要定时的进行检查。宫腔镜手术虽然创伤小,但也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伤害,所以患者需要了解自己的恢复情况。
4、在做完宫腔镜手术以后的恢复期内,患者的饮食要清淡。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可以多吃些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这有利于伤口愈合。
做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千万不要忽视以上这些注意事项,否怎很有可能造成伤口感染,进而引发一些并发症。
现在很多医生在治疗妇科疾病的时候,都会采用宫腔镜手术。因为其恢复快、痛苦小、效果好的优点,而受到了很多患者的青睐。
1、在做宫腔镜手术以前,要对患者进行麻醉。由于这是针对子宫的手术,所以只会进行局部麻醉,待麻药起效后就会开始进行宫腔镜手术。
2、医生会对患者的阴道以及外阴进行消毒,之后使用一次性的宫颈夹进行支撑,再将手术探针伸进患者的宫腔,可以通过光源对子宫进行观察,能够清楚的看到患病组织,确定位置后再进行手术。
排病反应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在中医治疗中,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激发人体的防御功能和自我修复功能,以祛除病邪的反应。我们知道,在中医治疗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身体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反应,但是有些反应是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些反应是属于我们身体驱除病邪的反应,我们称身体驱除病邪的反应为排病反应。排病反应是我们机体的良性调整反应,对我们人体是有益的。
排病反应虽然广泛存在于我们中医临床的实践当中,虽然在中医正规的教科书上没有提到,但是在历代的中医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比如说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提到不少服用有关中药以后身体的正常反应,火神派医家清代郑钦安在他的著作里面也谈到了很多人服用温阳药物以后,身体出现的一些正常反应。现分述如下:
一、机体排病的途径,也就是我们的机体在经过治疗以后通过什么途径把病邪排出体外。由于邪气进入人体的部位不同,性质不同,导致的疾病也不同,况且不同的人体体质也不同,因此排出病邪或者病气的途径各种各样,大致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排出体外:
首先是四肢末端。四肢末端就是指脚、手掌。我们两手和两足是全身肢体的最末端,也是最容易排除邪气的地方。一般来说邪气的来路也是邪气的出路,所以邪气多数从机表向躯干,向内脏侵入,我们的病邪侵入机体是向心性的侵入,而排除邪气的时候是离心式的,从我们的躯干,从内脏,向四肢排出体外。根据临床观察,侵入人体的病气通过冷风、冷气,还有冷汗、粘汗等方式,通过四肢的末端排出体外。
第二个方面是通过皮肤。人体的阳气被激活以后,人体就调动自我调节的机制,各种邪气可通过皮肤排出体外。不同的病邪被排出体外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通过皮肤排出寒气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冒冷汗,而排出湿气的时候会出粘汗,汗黏黏的,甚至有的人黏汗如胶水或黄油,色深,气臭。出汗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的用干毛巾擦干,避免受风,如果不擦干,我们很容易又一次感受外邪,而且这个时候不要用冷水冲洗,因为出汗以后我们人体的腠理非常疏松,如果用冷水冲洗,则会感受寒气,也会导致腠理的闭塞,邪气不能够得到驱除。
另外,如果在中医治疗中我们通过排汗的方式排除邪气的话,在治疗的时候,我们要求不能够大汗淋漓,因为大汗淋漓很容易导致患者虚脱,一般患者微微出汗,轻到中等度的出汗,我觉得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真的出现大汗淋漓,导致电解质和水的损失,我们及时的给病人输液,补充一些液体,补充一些电解质,还可以达到补救的效果,或者让病人喝一些糖盐水,或者喝一些粥啊,都能起到比较好的作用。所以通过皮肤排出邪气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排汗,从而达到排除病气的效果,这种方法在我们中医里面也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治疗方法,中医叫做汗法。内经里面有句话说“其在表者,汗而发之”。
所以我们如果感受了很多寒气的话,就可以通过这种排汗的方法,把邪气排出体外。通过皮肤排病时,有些患者会出现疹子,这也是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的标志,而对于一些过敏性体质的患者来说,出疹子还更常见。有的人出丘疹,有的出的是疱疹。一般来说出丘疹的人是风热热毒排出体外的一种表现。有的人出疱疹,挠破以后会流黄水,那么这种疹子就是我们人体的湿气或湿热排出体外的一个反应。通过皮肤排出病邪,除了会出疹子外,还有的会发斑,这也是通过中医治疗以后,我们体内的热毒排出来的反应。
另外有些文献还记载了,根据疹子出的部位可以推算出排邪的经络。比如说足底的涌泉穴出的疹子就是少阴经的毒气排出来,如果是足背部出的疹子的话,那是阳明经的毒邪排出来的部位,其他部位都是如此。另外就是有的患者会说起床以后,房间的气味很臭,我们通常叫做病气。如果有的人生病以后,你到他的房间就会觉得气味怪怪的,这一般也认为是机体的阳气充足,在睡觉得时候病邪通过皮肤排出来的反应,所以就表现为臭气,开开窗户,通通风就会好一点。像我有一个病人向我诉说,他体内湿气很重的时候,他身体散发的气味就特别大而且臭。通过中医治疗,他体内的湿热得到祛除以后,他的体臭会得到明显的改善,甚至消失。有的文献还记载,通过皮肤排病时还有一种蜕皮反应。蜕皮反应就像蛇脱壳一样,当然这种在临床上见得少一点。
第三个方面就是尿液。中医的饮证患者,有的身体有水肿,有的有体液潴留,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通过中医治疗,患者体内的水饮就会通过大小便排出来,其中通过小便排出来是最重要的途径。比如说我们有些患者有四肢浮肿,服用药物以后就会发现小便特别的多,这就是通过中医治疗把体内的水饮排出体外的标志。一般来说随着小便量的增多,身体的水饮得到祛除,浮肿就会慢慢消退。还有就是热邪也会通过尿液排出,比如我们在治疗一些体内有热证或热毒证的病人时,在服用药物以后,患者就会发现尿色很黄,而且在排尿的时候尿道有刺痛感,有的还会有灼热感,这个就是体内的热毒通过小便排出的一个反应。一般来说随着尿色的转淡,小便的刺痛和灼热感减轻,体内的热邪就得到比较好的驱除。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鼓励患者要多饮开水,以帮助排除这种邪气。
第四个方面是消化道。消化道排病主要是通过胃肠道,因为胃肠道是多数病邪排出体外的一个通道。体内的废物、毒素多从大肠排出,通过大便排出。通过大便排病主要表现为腹泻。有的患者在吃了中药以后,一天之中能达到5-10次腹泻,而且大便的颜色非常黑,或者极臭,像水一样,虽然腹泻比较厉害,但是如果属中医的排病反应的话,腹泻以后不会有疲劳感,反而会觉得很畅快,因为他体内的邪气通过大便得到驱除。在临床上见到不少阳虚证患者。这里首先解释下什么叫阳虚,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阳的话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太阳一样,如果有的人身体的“太阳”能量不足了,就会出现阳虚的表现,比如,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别人到空调房里没事,他一进空调房间马上觉得受不了,对寒冷特别敏感。
在食物方面,阳虚的患者对那些冰冷的食物,性质寒凉的食物也特别敏感。像夏天大家吃绿豆冰,冰啤酒没事,但是有阳虚证的患者一吃就会觉得胃不舒服,有时还会向医生讲,吹一阵凉风就会觉得胃和肚脐周围不舒服,要用手捂住。在临床上对阳虚证的患者我们给予温阳的治法,可以用四逆汤,里面的成分为附子、干姜、甘草。大家知道附子是非常温阳的,但是很多阳虚证的患者在服用了四逆汤之后还会出现腹泻,这种腹泻是邪气排出的一个反应,所以在这种情况不要惊慌。这种腹泻刚开始的时候大便的颜色是比较黑的,然后颜色逐渐转淡,最后转为黄色的大便而且比较成形。我在临床上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位肛周湿疹患者,病程已经有几年了,多方求治未效,后来他找到我看。
一般湿疹属湿热证的特别多,当时我看了他肛周的湿疹,颜色非常的淡白,这和我们平常看到的湿热型的湿疹有所不同,湿热型的湿疹颜色看起来比较红一点,分泌物也比较粘稠。另外,我看到他的舌非常的淡白而质嫩,舌苔薄白而少,舌面润泽,这也是很明显的阳虚特征,所以当时我就给他开了一个附子理中汤。因为我认为他的病证属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这个患者在吃了药以后,前两天肚子拉的很厉害,当时我觉得很奇怪,一般来说附子理中汤常常用于脾阳虚证腹泻的治疗,但是这个患者服药后反而腹泻的很厉害。后来我去翻了一下书,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太阴病篇”中就说到脾阳虚证的患者,有时在疾病好转时会出现腹泻,这种腹泻正是机体把虚寒之邪排出体外的表现。所以临床上一些阳虚证的患者,在使用温阳药物以后会出现腹泻,这种腹泻往往是人体驱除病邪的反应。
另外有的病人在服药以后,腹中会出现气体的窜动,就觉得好像肚子里有气跑过来跑过去的,或者觉得胀痛,有的患者放屁也比较多一点,有的患者还会打嗝很严重,这些现象提示我们,机体的阳气恢复以后,脏腑的气机得到良性调节,机体开始疏通气机、排出不正之气,这是一个好事。临床上我们遇到肝气郁滞的病人,一般给他服用一些疏肝行气的药物以后,患者往往会出现腹内气体窜动的现象,我们认为这是人体的气机得到了疏通,是人体良性的调整作用,结果胃肠功能好了,睡眠也好了。如果病邪在上焦部位,所谓上焦就是指我们的胸部,包括心肺,上焦部位的邪气可通过呕吐的方式排出体外,比如说象肺癌患者,在服用中药后会发生频繁的呕吐,而且吐出的是粘稠性的痰浊,这就提示,患者通过中医治疗以后,正气得到恢复,上焦的这些邪气以呕吐的方式排出体外。这种方式也是我们中医治疗中驱除邪气的重要方法。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张从正就善用“汗、吐、下”三种攻邪方法,吐法即是其中之一。
第五个方面就是呼吸道。一般来说太阳经的寒气可以通过呼吸道,以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方式来排除邪气。临床上经常见到病人出现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或忽然怕冷、怕风,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极像感冒。这是太阳经正气在攻邪的反应。说到这,我想起06的时候,我到马来西亚去讲学,和马来西亚的同学一起聊天。有一个同学和我聊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说他在治疗一些外感咳嗽的时候用到一个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治疗外寒内饮咳嗽的一首良方,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创立的,这个同学在使用小青龙汤治疗外感风寒咳嗽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本来用这个方是想给患者止咳,可是病人在服用后咳嗽得更剧烈,但这种咳嗽加剧的现象不会持续很久,一般一两天之后病人的病情即得到明显的缓解,所以他觉得很有意思。现在我回想起来,患者的咳嗽也是机体通过呼吸道将邪气排出体外的表现,咳嗽一过性的加剧为服用药物以后正气和邪气在体内进行剧烈抗争的反应。通过临床观察,风寒邪气的外排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从经脉的一些穴位,从四肢末端排出,还有的患者从呼吸之气中排出,比如说常见的支气管哮喘,病人在服用药物后会出现无原因的感冒,喷嚏、呼吸之气极为寒冷,我们认为这是呼吸道的排邪反应。
第六个方面是经络肌表。一般出现排病反应的时候,经络会产生移痛现象,什么是移痛现象呢?就是疼痛会随着经络的循行部位转移,比如手太阴肺经开始是在肘部疼痛,治疗以后疼痛会逐渐转移,移动的时候病气所经过的部位常伴有痛、酸、胀、麻、痒等感觉。一部分病人在排病时周身的肌肉骨节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或者腹痛,甚至是疼痛难忍,这是机体内的阳气在经络中运行,把潜伏的阴邪驱逐出来的反应,此时阳气正在修复病灶,以全面恢复机体的 健康 。如果机体有温热感,则是经络气血运行畅通而旺盛的自然反应。比如在临床上我们治疗一些痹证,痹证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关节酸胀疼痛,有的时候我们在治疗痹证时,患者会反映说,吃了药,不但疼痛没有缓解反而有加重的现象,这其实往往是我们身体的阳气驱逐阴寒之邪的反应。所以我常常跟患者解释,这是我们机体驱除邪气的表现,不要惊慌。这种关节疼痛加重的现象,有可能是经络在打通之前的一种反应。中医讲“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当中药激发机体的阳气以疏通经络,在疏通前的那一刻,可能这种疼痛会加剧,但是经络一旦得到疏通以后,这个疼痛就大为缓解。
另外还有就是肌肉萎缩的重病人,在中医治疗过程中会反复出现全身各处的肌肉疼痛,有时候会剧痛难忍,而且会伴有呕吐、口渴、发热的情况,这些都是身体阳气旺盛,通过经络肌表向外排出邪气的表现。临床上病人多表现为肌肉疼痛数天甚至一到两个月,然后就发现疼痛的肌肉不萎缩了,不凹陷了,这种修复经络的反应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需要医生极大的定力和病人极强的信心。
第七是孔窍。我们人体有五官,有各种孔窍,这个孔窍也是邪气容易侵入的途径,但也是邪气容易排出的途径。我们身体的孔窍,如眼睛,鼻子,耳朵,口,外阴,肛门,尿道。通过孔窍排出邪气有哪些反应呢,比如说牙痛,耳内的疼痛,耳内流脓,舌尖上火起泡,咽喉又干又痛,或者早晨起来发现眼屎很多,或者腹泻,所以通过全身各个孔窍也可以排出邪气。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以前我在四川工作的时候就接诊过一个小孩,他是一个慢性中耳炎患者,原先都是使用抗生素来治疗,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给他看的时候,就开中药给他服用,治疗了一周,还没有太大的反应,当治疗到第二周的时候,他的耳朵里流出了很多很污秽很粘稠的液体,里面还夹有瘀血块,他父母就感觉很奇怪,为什么吃了药以后耳朵里反而流出了乱糟糟的东西,当时吓得不得了,就找到我。我就对他父母说,这有可能是服用中药以后,耳朵里的毒邪排出的反应,果然,孩子的耳朵排出了许多污秽的粘液以后,他的中耳炎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这个病例给我印象挺深的。有的病人原先嘴巴没有异常的口味,但是在服用中药以后感到口苦,口臭,但是随着治疗,这种症状慢慢的消失了,他体内的热毒得到了明显的缓解,这里出现的口苦口臭都是体内的热毒之邪通过口腔排出体外的反应。另外象我们先前说过的服用温阳药后出现的腹泻,也是体内的邪气通过肛门这个孔窍向体外排出的反应。在这里我还想和大家重点讲下,女性通过阴道,通过月经排出身体邪气的反应。我在厦门曾经有一个女性患者,她来看湿疹,这个患者湿热很重,同时瘀血也很严重,月经颜色很暗黑,血块也很多,而且经常有痛经的现象,从舌象上看颜色是紫色的。我在治疗她的湿疹时,同时也给她用了活血化瘀的药以治疗瘀血证,在治疗过程当中,她告诉我,有一次的月经中掉了一块很大的血块出来,当时真的吓了一大跳。我就安慰她说,不要怕,这是中医治疗后,机体把体内的瘀血通过月经的途径排出体外的表现。通常来说,瘀血的排出,对体内的气血瘀滞起到了很好的治疗作用。
在临床上,我帮很多女性看月经不调这类疾病的时候,如果有气滞血瘀,就是气血不流通的,我都会让患者把中药服至月经的第三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中药调动机体的调节反应,通过月经的途径把瘀血排出体外。还有一个女性患者,是来看面部的黄褐斑的。她有两个地方值得关注,一个就是气血不流通,有痛经的症状,第二就是大便不通畅,所以当时治疗的时候我就着眼于这两个方面,第一是通大便,第二是疏通气血,我还特地嘱咐她一定要坚持吃药到月经的第三天。她新近复诊的时候就跟我说,最近一次月经排出的血块特别的多,排出的好像都是很污秽的东西,大便也通畅了许多,随之脸上的黄褐斑也有明显的改善。所以月经是一个很好的排出体内瘀血的途径。
机体还有其他一些途径排出邪气,比如六经排邪反应,人体突出部位排邪反应,还有所谓的感情反应和言语反应。
排病反应的时间因人而异,如果是病在经络的话,排病的时间就会短一些,病在六腑的话,排病的时间会长一点,病在五脏,排病的时间最久。因为我们中医讲,经络比较表浅,六腑次之,五脏就在最里面。另外排病反应和病人的体质也相关,一般来说阳盛体质最容易排邪,身体壮实的,抵抗力比较强,自我修复的能力也好。阳虚体质是最难排邪的,因为他抵御外邪、自我修复的功能都比较弱。所以阳虚体质就要经过中医治疗,给他温补阳气,从而帮助他排出机体的邪气。
另外中医处方的剂量也会影响排病的时间。一般在病人不虚的情况下,方子的剂量大一些,排病就会快一些。
二、机体排邪的方式 邪气的性质决定排泄的方式。
自然界存在风,寒,暑,湿,燥,火等不同的邪气,而我们人体内部也会产生不同的邪气,比如说痰浊,水饮,瘀血等,不同的邪气排病反应是不同的。一般风邪的排病反应是打喷嚏,流鼻涕,发热以及身体酸痛,痒,麻,胀的感觉。寒邪的话,脏腑寒邪较重的病人,象四肢的痿、痹等证,服药后可出现全身怕冷,觉得病似加重,觉得有冷气往外冒,出冷汗。湿邪一般胶滞于全身的经络和上中下三焦,表现为肢体的沉重,甚至水肿,所以在排出湿邪的时候,湿邪移于手足,手足除有酸麻痛胀痒等感觉以外,还会起水泡,发湿疹,甚至蜕皮。有的患者全身出黏汗。这些就是湿邪排出体外的反应。
我和大家讲一个病案。因为厦门地区气候非常的湿热,象湿疹一类的皮肤病非常高发,这类病人我看得较多。有一个老头来就诊的时候,患湿疹已经三年了,我就给他开了一些药,后来他吃了一周感觉不错,他来复诊的时候我又给他开了大概十天的药,之后我就去马来西亚讲学去了。等我回来以后他告诉我,治疗到第十天的时候,全身发了很多疹子,挠破以后还会出水,非常的痒。当时无法联系到我,所以无法向我咨询。不过虽然出现了这些状况,他没有停药,坚持吃,一两天过后,疹子逐渐褪去,他的病也好了一大半。火邪主要是通过斑疹,痒,肿痛,发热,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方式排出体外。对一些感冒发热的病人,我很喜欢用的一个处方就是升降散,通常服用这个药物以后,腹泻几下,病情会得到明显的缓解,烧也会退下来。这主要是通过腹泻把火热之邪排出体外,我们中医的术语叫做釜底抽薪,所以通常在开这剂药之后我都会叮嘱病人一句,这个药吃了有可能会拉肚子,不要害怕紧张,通常拉了几次肚子发热会马上平息下来。
还有一个就是痰邪,痰湿邪气主要是通过大量咳痰,无明显诱因的尿频,腹泻,大量排汗等方式排出体外。瘀血排出体外的方式是皮下瘀斑,便血,咳血,还有月经等。如果瘀血是阻滞于经络的话,病人会出现腰部痛如折,或者体表出现酸,热,麻,胀,痒如虫爬,或者腕部出现不自觉地跳动,抽搐。这是元气运行旺盛,在打通瘀滞的经络时出现的必然反映。最后是燥邪,燥邪排出体外的方式有舌红、面红,大便黑臭等反应,我在临床上见得不是很多。邪气的性质也会影响到排病反应的持续时间,一般来说风性轻极易排出体外,而湿性黏排出最慢,寒邪藏于肌肉,相对湿邪又会慢一些,痰邪排出体外最慢。这就是我们说的不同的邪气性质排出体外的方式不一样。
三、排病反应与药物不良反应(含过敏反应)的关系。
药物不良反应,英文是ADRS,它是指常用量条件下,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发生的意外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还有继发反应等。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A型、B型两种。A型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导致的,它的特点是可以预测的,与剂量有关的,发生率比较高,死亡率比较低。A型不良反应通常在药物说明上都有注明。B型药物作用是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很低,一旦发生后,死亡率很高,所以我们对这种药物不良反应要很关注。很多网友或民众,会认为我们中医治疗非常安全,没有什么副作用。实际上中药在治疗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说川乌、草乌、附子引起的乌头碱中毒,还有蜈蚣,水蛭等虫类药和青风藤引起的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还有关木通,青木香等药物中含有的马兜铃酸引起的肾损害,还有朱砂、铅丹等引起的重金属中毒,还有斑蝥,马钱子,砒霜等引起的中毒反应,所以中药也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除了对有毒药物在适应证、剂量和疗程方面使用不当外,不能辨证用药是出现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中医非常讲究一个辨证论治。比如现在大家的经济水平明显的提高,都会买些补品,但是有些人是适宜补的,有些人是不适宜补的,所以我们在进补的时候也要辨证的进补,如果不辨证,比如不能进补的,阳气比较亢旺的人,你给他吃高丽参,反而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机体的排病反应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两者之间既有区别,但是有时也难以截然分开。以下的几点有助于二者的区分:
首先是排病反应是机体的良性调整反应,无论反应如何强烈,大多数时候感觉还是很舒服的,患者的精神和身体的状态良好。比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强烈的腹泻,但是腹泻以后患者觉得周身舒适,胃口大开。又比如关节冒凉风,随着排病反应越排越舒服,关节也随之温暖。我的一个女性患者,体内瘀血很重,吃了中药以后,排出的经血颜色很深,大概排了20天左右才停止,不过她在排瘀血块的时候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反而觉得身体很畅快,这就是典型的排病反应。而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多或少都会对机体造成伤害甚至引起死亡,所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时候患者会感觉很难受,精神或身体会产生诸多不适,比如说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腹泻,在泄后患者会出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
其次,排病反应通常在机体驱除邪气以后会停止,即使在服药期间也是如此,而药物不良反应只要药物不中断,情况就会一直持续不会终止。比如先前说到的湿疹的排病反应,在治疗期间疹子发得很多,如果是排病反应的话,三四天以后,身上的湿疹就会有明显的改善。但如果是药物的过敏反应,只要你不停药,疹子就不会退去甚至会加重。这是鉴别两者的一个方法。要明确的区分两者我们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
中医临床上,鉴于排病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有时难以截然区分,因此我们要注意:首先,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了反应,我们要密切的观察监测,看看是药物不良反应还是排病反应。因为有的时候药物不良反应和排病反应不是一时能认得清楚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区分开来。如果最后确认是排病反应的话,我们不能压制,反而应当因势利导,协助机体驱除病邪,但是如果是药物不良反应的话,需要积极的处理,要停药,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治疗。其次就是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反应,患者难以耐受,或对身体出现了较大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我们都应当首先考虑是药物不良反应,要积极地救治。(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