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现在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比较高,导致大家精神紧张,焦虑,会担心各种疾病的发生,作为一名医生,我建议可以转移注意力,在闲余时间可以去周边走走,散散心,找三五好友出去聚会,或者通过锻炼、打扫卫生之类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休息好,可能会对你这种情况有帮助。
还有如果过于担心,建议你可以去医院做个全身体检,这样可以打消你的疑惑,应该就不会感到害怕。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总是担心得各种病,焦虑,好害怕怎么办?
在临床上,叫疑病症,有时也叫躯体形式障碍或躯体化障碍,总担心自己得了治不好的病,反复去医院的检查,不停的换医院,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医生怎么解释都不相信,主要原因就是有症状,无缘无故的有症状。
得这个病的人比较敏感,平时看过一些各种不好治的病的症状,案例,觉得这些病太可怕,某次因为劳累,熬夜或其他问题造成了身体的某些地方不舒服,就想起了某些疾病,形成条件反射。以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会有症状。
实际最让人困惑的是,有时候会无缘无故的有症状,更担心,身体没病,为什么有症状,这是形成条件反射以后的自动化思维,潜意识焦虑自动运行造成的症状。
知道了这些原理,有症状的时候也不怕,反复暗示自己身体 健康 ,不断暗示,症状就慢慢消失了。在结合工作学习,不断提升自信,内心强大了,抗打击能力就强了。
“恐医症”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疾病。
多见于小盆友,比如“害怕打针”“害怕吃药”“害怕白大褂”等等,一种基于表面的害怕。但成年人的“恐医症”更多的是深层次的心理疾病,比如:
因为经常不运动,或者长期久坐生活不规律熬夜等,身体素质下滑严重,而网络的发达,获取信息的简便化,各种自己百度后,发现各种对的上症状,从而给自己对症入座,担心这个病或者那个病。
现在 社会 ,如果碰到大病,那很容易“一人生病,全家崩溃”。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更是赤裸裸的揭露了“药吃人”的窘态。所以对自身资源匮乏的恐惧,也会担心各种疾病的来袭。
焦虑症就是对你有切身息息相关事物的未来风险的一种预警,本来是正向的,但是如果频繁的思虑,没有干预和打断的话,很容易陷入全线崩溃的局面,从而担心这担心那的。
心理学里说,你所害怕的,甚至有可能是你“潜意识”所期待的。生病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呢?是否可以得到他人的关爱,是否可以因病有了借口可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呢,等等。
这些是原因,其实不用害怕,如果实在担心哪里有问题,首要一点是不要自己百度自己给自己对症状,因为这是“逆向合理化”,你给出了结果再来找原因,本就不对的。第二是去专业的医院做检查,听医生的专业意见。如果实在所有的检查都没问题,但自己实在担心有问题的话,建议做正规的心理咨询。
我之前跟你一样,身体有点不舒服就立马想到绝症, 尤其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各种医学科普,看完以后很容易对号入座!我曾经怀疑过自己胶质瘤,淋巴瘤,肺癌,白血病,尿毒症,心衰等等听起来就特别吓人的病!因为总跑医院,还检查不出问题,医生跟我沟通以后,让我去心理科看看,我在心理科确诊为焦虑症!还吃过2/3种抗焦虑的药物,但是自我感觉没什么作用! 直到有一次找心理医生复查开药的时候,她告诉我没事别在网上乱查,让我出门运动运动,我还真就听她的话开始跑步锻炼身体!从一开始1,2公里的煎熬,慢慢的3公里,5公里,10公里!距离越来越远,速度也越来越快,体能也比之前好很多!这段时间下来,感觉人特别自信,身体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了,抗焦虑的药也早就不吃了!生命在于运动,最起码对于我来说,运动确实改变了我的身体和心理!
我从不担心生病,但我也是很怕生病,所以我基本上晚上烧碗布,放在锅里煮一下,放心了。
没病不要去想病。如果你头部感觉有点痛,去痛片,去痛片,吃不坏,我老妈吃了一辈子,只要身体什么地方痛,不舒服,以前是去痛片,现在是散利痛。
对自身健康的过度焦虑,也有可能是疑病症的体现。疑病症表现在只要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一点小毛病,就疑神疑鬼生怕自己得了什么大病,即使最后通过检查发现没有生病,依然会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这本身无可厚非,可是由于疑神疑鬼,一点小病就夸大,甚至没病也要坚持认为自己有病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轻则会让自己的身心状态受到影响,重则会严重扰乱自己的正常生活。
那么要如何克服总是怀疑自己生病这种想法呢?第一,摆脱困惑。如果你总是担心自己有病,那就去医院做一个全面的体检,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这样就可以让自己放心。然后也可以找精神科医生评估一下自己的焦虑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到正规的医院进行体检。
第二,及时宣泄情绪,有疑病倾向的人通常比较压抑,问问自己是否有压抑情绪,如果有就合理的宣泄出来,比如运动跑步,或者向家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找知己好友倾诉,让他们知道你真实的想法,不管心中有多少难言的苦楚,只要适时进行宣泄便会得到缓解。
第三,做到不查资料、不乱求医、不要过分关注、不要太过敏感。在没有专业医师指导的情况下,不要看有关医学卫生的书刊和其他宣教资料,改变四处投医问病的习惯,除非确实有某种疾病,才接受必要的医学诊治,杜绝经常自我注意、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的不良习惯,只要不是器质性疾病,对自己身体上的一切功能和不适,要抱着听之任之,顺其自然的态度。最后,转移注意力,总是盯着自己的健康状况,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紧张焦虑,不妨做一些其他的有活动,比如阅读,音乐,舞蹈,旅游等等,丰富的精神生活,才会减少我们孤独、空虚和消沉,淡化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注和对疾病的注意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