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国古代对结核病发现的认识
古代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所载“传乘”,其症状有“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腘”等。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描述“虚劳”有“手足烦热、盗汗、虚烦不得眠”和“马刀侠瘿”等,都与肺结核症状和淋巴结结核相类似。“传乘”、“虚劳”虽难肯定就是肺结核,但包括肺结核。
华佗的《中藏经.传尸》描述为“或因酒食而遇,或问病吊丧而得,…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传尸者非为一门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气衰弱,藏府虚赢,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其疾”,说明结核病不一定造成全家传染,只有抵抗力低的人,才会感染发病。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医学家已经能辩证认识到肺结核病的传染性。
晋代葛洪 (281~361年)在《肘后备急方》中论及“尸疰”一病: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由此可以看出,葛洪已初步认识到结核病是一种家族性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咳嗽候》说明肺痨是以咳嗽、胸痛、喘息、咯血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已经把尸疰、毒疰列入肺脏病篇。同时期的王焘《外台密要.卷十六》指出:“肺痨热,损肺生虫,…生肺虫,在肺为病”,提出“肺虫”致病说。唐代王焘 (公元8世纪)援引《苏游论》说,“肺劳热损肺生虫,形如蚕,在肺为病”,设想到“虫”活生物可能为肺结核病原体。
宋朝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诸虫飞尸鬼疰》认为:“肺虫居肺叶之内,蚀入肺系,故成瘵疾,咯血声嘶”。宋朝的陈言《三因方》与严用和的《济生方》均列入痨瘵专篇,将肺痨与一般的虚劳区别开来。同期的杨仁斋在《仁斋直指方》中提出:“治瘵疾,杀瘵虫”的治疗方法。
元朝的朱丹溪《丹溪心法·痨瘵.附录》记载:“盖劳之由,因人之壮年,气血完聚,精液充满之际,不能保养性命,酒色是贪,日夜枕嗜,无有休息,以至耗散真元,虚败精液”,强调痨瘵形成的内在因素,至病机理为“火盛金衰”。元朝的葛可久所著《十药神书》在充分认识肺痨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肺痨治疗的首部专著。
明代的李梃《医学入门》指出肺痨六大主症为:“潮、汗、咳嗽,或见血,或遗精”。龚廷贤《寿世保元·劳瘵》指出肺痨的致病机理为:“由相火上乘肺金而成”。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云:“至若劳瘵之有不同者,或以骨蒸、或以干咳,甚至吐血吐痰,营卫俱败,尪羸日甚,此其积渐有日,本末俱竭而然” ,认为肺痨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刘渊然在《上清紫庭追痨仙方》中阐述,“传尸痨瘵皆心受病,气血凝,故有成虫者,盖由饮食酒色忧思丧真,遂至于此”,指明肺结核发病常先由各种原因耗伤元气,减低抵抗力,然后“痨虫”之类外来病原体才会侵入体内而致病。李中梓《医宗必读.痨瘵》确立了“补虚以补元,杀虫以绝其根”的治疗方法,认为:“能杀其虫,虽病者不生,亦可绝其传疰耳”,强调了为预防传染,杀虫十分重要。徐春甫 (1537)《古今医绳》中谈到:“凡人有此症,便宜早治,缓则不及事矣”,“凡亲近之人不能回避,须要饮食适宜,不可着饿,体若虚者可服补药,身边可带安息香,大能杀劳虫”。一方面强调早期治疗,另一方面也向密切接触者提出注意保健,防止接触感染。
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对结核病的描述:“痨瘵外候,睡中盗汗,午后发热,烦躁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痰涎带血,咯唾吐衄,肌肉消瘦”等〔3~6〕。
肺痨病又称肺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本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形成空洞。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19世纪,不知有多少人曾被这种无情的烈性传染病夺去了亲人或朋友,虽然20世纪多种有效抗生素和预防药物的产生使肺结核病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减少,但因此放松警惕就大错特错了。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近年来肺结核在全球有卷土重来之势,对这种传染病的防治不容懈怠。
1882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宣布发现了结核杆菌,并将其分为人型、牛型、鸟型和鼠型4型,其中人型菌是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肺结核就是主要由人型结核杆菌侵入肺脏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局部及全身症状。肺结核90%以上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病人通过咳嗽、打喷嚏、高声喧哗等使带菌液体喷出体外,健康人吸入后就会被感染。
1945年,特效药链霉素的问世使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此后,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药物的相继合成,更令全球肺结核患者的人数大幅减少。在预防方面,主要以卡介苗(BCG)接种和化学预防为主。其中1952年异烟肼的问世,使化学药物预防获得成功。异烟肼的杀菌力强,副作用少,且又经济,所以便于服用,服用6至12个月,10年内可减少发病50%至60%。
抗生素、卡介苗和化疗药物的问世是人类在与肺结核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胜利,为此,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甚至认为20世纪末即可消灭肺结核。然而,这种顽固的“痨病”又向人类发起了新一轮的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近年来肺结核在全球各地死灰复燃,1995年全世界有300万人死于此病,是该病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大大超过了肺结核流行的1900年。在2003年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之际,“制止结核病”世界行动组织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全球每天仍有5000人死于结核病,而每年罹患结核病的人数超过800万。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近20年世界许多地区政策上的忽视,致使肺结核防治系统遭到破坏甚至消失;艾滋病人感染肺结核的几率是常人的30倍,大部分艾滋病患者都死于肺结核,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蔓延,肺结核病人也在快速增加;多种抗药性结核病菌株的产生,增加了肺结核防治的难度等。
结核病俗称痨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多个脏器,其中以肺部受累,即肺结核最为常见。结核病是结核杆菌侵入体内引起的感染,是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
结核病常见的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肺结核患者还有胸痛、胸闷、咳嗽、咳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因炎性病灶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小血管损伤,或肺部空洞的血管破裂,肺结核患者可有不同程度咯血,部分患者会出现烦躁、心情紧张、挣扎坐起、胸闷气促、发绀等症状,应立即进行抢救。若肺部病灶进展播散,患者常出现不规则高热,女性还可能出现月经不调。如果结核菌播撒到颅脑,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脑膜炎的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人体免疫力、抵抗力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结核病需要及时治疗。
综上所述,当出现类似症状时需及早就医诊治,明确诊断,进行规律、全程的抗结核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