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糖对身体才好

什么糖对身体才好,第1张

糖,营养学上也称为碳水化合物。大量吃甜食虽然有害,但如果少量并在合适的时候食用,对糖对人体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好处。一直以来,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它不但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而且还带来肥胖等恶劣的后果。糖的作用对健康是不可或缺的,长期戒糖会导致注意力下降,大脑营养失调等。 糖果是以白砂糖、粉糖浆(淀或其它食糖)或允许使用的甜味剂为主要原料,按一定生产工艺要求加工制成的固态或半固态甜味食品。 糖果分类:糖果可分为硬质糖果、硬质夹心糖果、乳脂糖果、凝胶糖果、抛光糖果、胶基糖果、充气糖果和压片糖果等。其中硬质糖果是以白砂糖、淀粉糖浆为主料的一类口感硬、脆的糖果;硬质夹心糖果是糖果中含有馅心的硬质糖果;乳脂糖果是以白砂糖、淀粉糖浆(或其它食糖)、油脂和乳制品为主料制成的,蛋白质不低于1.5%,脂肪不低于3.0%,具有特殊乳脂香味和焦香味的糖果;凝胶糖果是以食用胶(或淀粉)、白砂糖和淀粉糖浆(或其它食糖)为主料制成的质地柔软的糖果;抛光糖果是表面光亮坚实的糖果;胶基糖果是用白砂糖(或甜味剂)和胶基物质为主料制成的可咀嚼或可吹泡的糖果;充气糖果是糖体内部有细密、均匀气泡的糖果;压片糖果是经过造粒、黏合、压制成型的糖果。 但有些糖果工厂,为了让小孩子买,而添加进了柠檬黄、日落黄、蓝光酸性红、诱惑红等食品添加剂。他们没有为小孩的智力着想,根据广州日报4月12日A10版报道指出:人工色素有损儿童智力,严重时可导致IQ值下降5.5分!另外旁边的报道说:吃进去的是蔗糖,吐出来的是汽油!我希望大家能少吃一些糖果,为自己的健康与智力着想。 糖并不是导致疾病的罪魁祸首。糖尿病与吃糖多少更没有关系,因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的功能受损才引起的。吃糖与血脂升高也没有直接关系,应该说,影响血脂变化的主要膳食因素是饱和脂肪酸,蔗糖或果糖的摄入量很高时,才可能引起血脂升高,这是由于果糖在肝脏中的独特代谢途径所致,因此,在一般摄入量情况下,糖不引起血脂升高. 糖更非龋齿的始作俑者。众所周知,英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食糖人均消费量,但龋齿发生率却较低。相比之下,在食品店糖果消费量低的我国,龋齿发病率却很高。陈教授表示:“人们认为常吃糖容易导致龋齿,是因为糖长期存在于空腔中,可以成为引起龊齿的细菌培养基,如果吃完糖以后,采用漱口或其他办法及时清除口腔中的糖,就不会引起龋齿。”

你知道吗?这些在我们身边常见的食物,含糖量却非常高!

老酸奶中含糖量达到4%~12%;

番茄酱中含糖量达到15%~25%;

山楂片中含糖量达到70%~80%;

牛肉干中含糖量超过16%;

粉条中含糖量超过80%;

……

大家都知道吃糖太多对身体不好,那究竟有哪些影响呢?

甜蜜的陷阱

为了弄清楚糖对健康有哪些影响,澳大利亚有名导演Damon Gameau拍了个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他把自己当做“小白鼠”,连续60天,每天吃40勺糖(约160g),除此之外不吃糖果、汽水等高糖食品。

实验结束后,Damon做了一份体检,他发现自己这段时间体重增加8.5千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超过安全范围,而且还出现了脂肪肝。医生说如果继续这样的生活,他的身体很可能进一步导致胰岛素抵抗,甚至可能导致他患上2型糖尿病。

可见过度摄入糖分,对健康危害有多大。

研究发现,长期处于高糖饮食会导致以下危害:

1.诱发头痛

2.加速皮肤老化

3.增加血管压力

4.饥饿感增强

5.诱发脂肪肝

6.让人精神差

7.诱发心脏病

8.导致胆固醇紊乱

9.导致糖尿病

我国有着悠久的食用糖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我们就知道利用粮食和麦芽来制作麦芽糖,后来又从甘蔗中榨出了红糖,经过滤精制,获得了白砂糖。

你知道吗?其实糖也可以算是一种药……

糖是种药

常见的红糖、白糖、麦芽糖等,传统医学中都有记载其药用价值。

01

红糖

红糖由甘蔗提炼,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它具有补中暖肝、活血化瘀、和中散寒等功效,红糖中含有蔗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钙、磷、锌、铁、锰、镉、维生素B2、胡萝卜素、烟酸和叶绿素等营养成分。

中医记载,红糖可以治疗痛经、风寒感冒、脘腹冷痛、产后恶露不尽、口干呕秽、虚赢血痢等。

02

白糖

白糖往往是通过红糖提纯精制的,主要成分与红糖类似,功效主治却有少许差异。中医认为白糖味甘、性平,归脾、肺经;有润肺生津、止咳平喘、和中益肺、舒肝滋阴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虚泄泻、肺燥咳嗽、口干燥渴等病症。

03

麦芽糖

麦芽糖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麦芽与粮食一起制作而成,中医认为它可以排毒养颜、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食品。

除了上述三种糖外,还有蜂蜜、乳糖、果糖、枫糖等,都有其对应的作用,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

前文我们说了,过多吃糖对身体不好,其实正常摄入糖类物质还是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毕竟糖类属于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糖的摄入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为了预防超重、肥胖和龋齿,我们每天应将添加糖的摄入量降至每天所需总能量的10%以下。

根据年龄和性别,可以查看下表。

如何控制每天摄入糖的量呢?

1.每天精细粮和粗粮搭配吃,既可以满足多种营养元素的补充,还可以减少糖的摄入。

2.可以自制鲜榨蔬果汁,外面的果汁、饮料为了口感,会加入大量的糖,摄入这种饮料无疑会增加进入人体内的糖类物质。

3.拿果干当甜味剂,可以用枣干、葡萄干、苹果干、杏干、桂圆干等果然给食物调味,但切记不要购买糖渍、加油的果脯蜜饯,否则反而额外增加了糖、盐等物质。

4.按时吃饭,少吃零食和甜点,可以保证体内血糖稳定,减少糖类物质的摄入。

为了减少糖的摄入,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代糖食品、无糖饮料,这些饮料、零食安全吗?

代糖也要控制量

随着控糖、减糖等养生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为了迎合广大消费者“无糖”的心理预期,许多厂家打出了“0蔗糖”“0卡无糖”等理念,他们的产品配料表中,不仅无糖,能量低,尝起来还很甜。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主要是代糖在其作用。

代糖并不是糖,让我们感觉到甜味,却不会给我们提供大量热量。虽然代糖所含热量比较低,但也不能长期食用,长期食用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热量低会产生饥饿感,刺激人们过量进食;扰乱肠道菌群平衡从而生病。

由此可见,无论是糖类食品还是代糖食品,都讲究一个量的问题,过量摄入,都可能出现健康危机。

【参考文献】

[1]张越.“甜蜜”的陷阱:糖比盐或许更危险[J].烹调知识,2019(12):16-17.

[2]范志红. 探蜜寻源明明白白消费“糖”[N]. 中国食品报,2012-07-31(001).

[3]袁原. 过度食糖危害堪比毒药[N]. 经济参考报,2013-11-22(024).

[4]张雅楠.健康吃糖,给你支招[J].大众健康,2020(12):29-30.

[5]刘菊英. 这样避开高糖饮食陷阱[N]. 人民政协报,2021-11-24(007).

[6]汪正园. 代糖食品真的健康吗[N]. 中国医药报,2021-10-26(004).

[7]唐玲光. 用红糖比白糖好[N]. 健康报,2009-07-03(00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9287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