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多数画像里为什么都露着两颗门牙?它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孔子大多数画像里为什么都露着两颗门牙?它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第1张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为出名的教育家,如今孔庙的香火依旧长旺不衰,有关于他的画像也有许多版本。但不管是挂在哪里的画像,孔子的脸上都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特征,那就是两颗露着的大门牙

关于孔子的形象,一般人都认为较为丑陋,后世根据历史记载简单概括了下,大概是身高八尺,嘴唇外翻,牙齿突出,眼睛三白,鼻子朝天,耳朵威胁,样子很是难看。通俗一点说就是“五露”的长相,物极必反,贱极至贵,越是奇特越能名留千古。

《荀子》上则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这是拿他与上古时代人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相较,这种说法也是讲孔子面目不太好看,甚至有些吓人。

《孔子世家》写道“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孔子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囟门凹陷。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少见,但这种现象大多数都是在幼儿时期才会出现,之后孔子画像还将这一特点画出来,实在是有失偏颇。

成年后孔子的相貌特征有些模糊,画像中除了两个极为突兀的大门牙之外,其他多是后人自行发挥想象。关于这两个大门牙,其实是有说法的。

有这种门牙的人并不少,孔子也不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查阅历史记载之时会发现传说中周武王、李煜等人都有这种龅牙。现如今有龅牙的人也不不少,但古代为了对孔子的形象加以神话,便故意找出有龅牙又出名的帝王和圣人,将他们归为一类,在古代龅牙这种现象就成了一种圣人之像的象征。再加上古代孔子的面貌记载不多,大门牙成了唯一的特征,画师在画像的时候就会刻意加大这个特点。

不过严格来说,这个所谓的圣人之像的象征其实和遗传有点关系,一个有龅牙的圣人未来的后代也很有可能出现龅牙,孔子的孙辈也是这种情况。

其实《史记.孔子世家》上对他的外貌没有刻意形容,我们可以从一个小故事看出一些端倪,小故事写道:“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皋陶的面目十分奇特,传说他的脸色发青,还长着鸟喙一样的嘴,故事里人说孔子长得像他,实在不是什么好面貌。累累则指的是瘦瘠又颓废的样子,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的文章里,孔子是瘦高的文人形象。

唐宋后,孔子才有了一个丰肥的形象版本,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这就与司马迁写的孔子形象有了冲突,其实这些历史典籍都是一代传一代传下来的,孔子的形象多有变动,就连距离孔子时代最近的《荀子》里面的人物描述,也不能全然相信。

关于孔子的门牙还有个极为有趣的说法。在那个年代,由于饮食不太精细,人们的牙口都有些或多或少的问题,龅牙也不少。但并不是所有的龅牙都会成为圣人之象,孔子的门牙虽然龅,但却和其他人格格不入。他的牙齿洁白整齐,露在外面很是显眼,与其他歪歪斜斜的龅牙很是不同,这才被后人称为罕见的圣人之象。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精致,这样又显眼又整齐的大门牙就更少了。

其实相貌之说都是玄学,孔子真正吸引人的还是在于他的才学和思想,这种外貌问题仔细追究也没有多大意义。

孔子的画像露出的两颗大门牙,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丑陋,在当时叫作“骈齿”,是有很深的寓意,一般帝王才会有,而孔子露出代表他有圣人的仪容

古代自有笑不露齿的说法,特别是女孩子,如果不这样,会被人觉得没有家教,或者家风不好。而我们观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画像时,我们会看到露出了两颗大门牙,是否代表了他没有良好的家教呢?

其实不是这样的,孔子露出的两颗大门牙,不是没有良好家教的表现,恰恰相反,代表了他有圣人的仪容,也就是他就是圣人。

露出的牙齿,在当时的社会,有特定的名称,叫作“骈齿”。科学的解释,就是一排整齐的龅牙。在现代人看来,这绝非让人变得更漂亮,但是这种龅牙在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里,却有更深远的寓意。

“骈齿”代表的帝王之像,而反映在普通人身上,即如果一个普通人的画像在当时如果被画出骈齿,意味着他在人们心目的地位非常高,对社会影响深远,就像孔子。

“骈齿”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中的帝喾,这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史料《竹书纪年》中得到印证,“ 帝喾 高辛氏 ,生而骈齿,有圣德。” 另外,像西周的开过君王周武王、南唐后主李煜,也都有骈齿。

骈齿更多的凌驾于了审美之外、之上,代表了政治统治、伦理道德层面上的含义,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孔子的画像的画法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hy/9244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