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和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引起。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由于血管瘤好发于脑底动脉交叉处,最易直接受到血流冲击,加上血管先天性发育不良,极易破裂出血。其次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等,一般认为30 岁以前发病者,多为血管畸形,40 岁以后发病者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50 岁以上发病者,则往往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肿瘤引起。
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病前常无先兆,部分患者为活动状态下发病。发病后可出现剧烈头痛,多为撕裂样或剧烈胀痛。头痛部位多位于枕部,也可为全头痛。头痛的程度与出血量有关。因为大量的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使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颅内压增高,所以,常伴有频繁呕吐。同时,由于血液刺激脑膜可产生颈部肌肉痉挛,使颈部活动受限,严重时出现颈项强直,神经系统检查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脑膜刺激征。
头痛、呕吐和颈项强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三大主症。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或伴有抽搐及昏迷等。
由于血液刺激了神经根,也常引起神经根刺激症状,如腰背疼痛等。
个别患者还可出现小便困难及尿潴留。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影响脑实质,所以,一般不引起肢体瘫痪。但当出血位于额叶、颅底动脉环上时,患者也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定位体征。
给患者作腰穿检查时,脑脊液为均匀血性,压力增高,这对确诊很有意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和造成出血的原发病。一般来说,患者经过2 ~ 3 周的治疗后,头痛停止,脑膜刺激征逐渐减轻或消失,病情便会趋向稳定。但当情绪激动、用力或过早活动时,还可发生再出血。因此,仍需注意预防复发。患者一般要安静休息4 ~ 6 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咳嗽和精神刺激等,对可疑由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引起的患者,可待病情稳定后,作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等检查,一旦确诊,能够手术者,可行手术切除术,以防止再复发。
1.出血的部位不一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出血部位为蛛网膜下腔,分布在脑沟、脑池等部位
硬膜外出血的出血部位为硬脑膜外,与颅骨之间,CT表现为颅板的下方,一般情况下不易跨骨缝存在
硬膜下出血的出血部位为硬脑膜内,与软脑膜之间,CT表现亦为颅板的下方,有跨骨缝存在的情况
2.出血的形态不一样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形态不规则,随着所分布的脑沟、脑池等部位的形态而变化
硬膜外出血的出血的形态为梭形,颅板的下方
硬膜下出血的出血的形态为新月形、长条形,亦为颅板的下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